博士退学去流浪:寻找地图上没有的海岛
2017-04-29心若无尘
他曾是留学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学霸,也是创业成功却果断放弃的Boss,最后却成了休学、转让公司股份、揣着100万浪迹天涯的任性Boy。80后的姜宜良,从迷上海岛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疯子,他在全世界范围寻找那些在百度搜索里找不到的最美海岛,不仅一个人独享,还开创了眼下最时尚的“冷门海岛私人游”。
爱旅行的“浪子”
喜欢自称“老姜”的姜宜良,1982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市,他在大学时代就有一个让爹娘头疼的毛病,不务正业,花钱买罪受。因为他总是不停地行走,无比留恋在路上的风景。对于不小心落在父母手里的这个把柄,在姜宜良的朋友圈中却是另一种风景,他们觉得一个热爱旅游的人,总不会把日子过得太糟糕。
姜宜良果然也不负期望,日子虽不风生水起,却也活色生香。2008年,他获得了前往瑞典哥德堡大学进修硕士的资格,从此开启了他的海外之旅。
在留学期间,姜宜良也一刻没有放下旅行这件事,那时他的目的是“环游欧洲”。为了筹到去挪威的路费,他到饭店洗盘子,等洗到两手发白盘缠还望眼欲穿时,他又跟房东开起了寿司店。好在寿司店的生意很好,中西结合的味道很受当地人的追捧。
但直到姜宜良迫不及待踏上去挪威的旅行,他手里的钱其实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一边赶路,一边写游记。他觉得这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一个个亲历后的文字像是跳跃的音符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开始有很多人对他的游记感兴趣。他在博客上热烈地跟喜欢旅游和摄影的人交谈,鼓励他们说:“旅行就跟谈恋爱一样,只有见得多了才会遇见最好的。但前提是,你要走出来。”
去挪威的这一年,姜宜良29岁,是父母眼里成家立业的年龄。为此,他不止一次受到老爹的威胁:不娶媳妇别回家。他只好承诺30岁之前带媳妇儿回家。本想敷衍一下,没承想老爹却认真了。当他还沉浸在挪威北海的波涛中,折服于大自然的澎湃时,老爹的“夺命连环call”打了过来,声音从另一個纬度传过来,充满急躁,还是那一句:“你这家伙,又跑哪浪去了?这离30岁可只剩下一年了!”“爹你别急,缘分怎么能强求?”姜宜良慢悠悠挂了电话,现在最要紧的是北海上空的极光,可不是找什么老婆养什么孩子。
看着极光,听着涛声,这么美妙的时刻姜宜良不想独享。他的博客上一幅配有北海极光和海峡波涛的照片,立刻颠覆了人们的视觉,点击量超过百万,接着就有报社愿意刊发这组照片。意外得到一笔稿费,让姜宜良欣喜若狂,他不务正业的罪名很快得到回击,特意打电话给父亲说:“收到稿费孝敬您,这可是我在路上的意外收获。”老爹听了哭笑不得,这跟他花在路上的钱比起来,明显就是一桩赔本儿的买卖嘛!
爱海岛的“疯子”
其实,早在2009年,不甘寂寞的姜宜良就跟学弟开起了贸易公司。因为没有资金,公司的规模很小,但年轻的资本就是勇敢,这是姜宜良最不缺的。而在路上果然不只有景色,利用这些年在行走中所积聚沉淀下来的独到眼光,姜宜良很轻松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微小的利润都不放过开始,到完成原始积累,他们用了两年的时间。
所有人都很看好姜宜良的前景,镀过金的一纸文凭足以能够在回国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就在贸易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姜宜良却做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决定,2010年,他放弃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发出的行为经济学博士邀请函,交了休学申请,转了公司股份,揣着100万,姜宜良只有一个想法,开浪!这一次他的目标是“环球旅行”。
消息传开,便有人觉得姜宜良脑子抽风了,家里更是炸开了锅,老爹捶胸顿足多年的心血白费了!对于这些非议,姜宜良选择了面对但不应对,相对于一份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他觉得为了赶最后一趟火车,在哥本哈根的街头暴走来得更有意义。比起闲坐在德国弗莱堡街边的百年咖啡店,和认识不到两个小时的老板一起喝酒刷街,那都是浮云。
姜宜良亲手割裂了自己已经看得见的美好人生,他觉得自己更愿意在锦绣的世界里走一走。
利用一年的时间姜宜良走遍了欧洲大小十几个国家。在一次游览卢浮宫排队购票时,在不停催促的人群中,姜宜良耳中全是家乡的味道。就连领队也揶揄地问他:“你来自韩国?日本?”姜宜良摇摇头,领队最后换了一副戏谑的语气说:“哦,对,中国。你们国家的人最喜欢扎堆儿。”这话听起来让姜宜良生气,但事实如此,他只好无奈地笑笑,表示领队的儿化音说的不错才避过了这个尴尬的话题。
从法国回来,因为“扎堆儿”这三个字,让姜宜良觉得中国人这种跟团转悠的旅行方式不受待见,而且国人出游的许多不环保行为也让外国人对我们颇有微词,要如何才能提升国人的旅游档次,这注定是一个难解的奥数题。
差不多走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姜宜良满脸络腮胡地回到家,身上的钱仅够支付一张车票。老爹戳了戳他半年没理,乱得跟鸡窝似的头说:“哎呀你……啥时候成家?”姜宜良指指空空如也的口袋说:“钱包不鼓,如何成家?我要先赚钱。”嘴里这么说着,但其实姜宜良心里真实的想法却是,尽快找到解开奥数题的答案。
落魄到身无分文,让姜宜良得到的除了白眼,还有嘲讽,觉得他太能“作”。就在这个时候,好友杜杜突然找到了姜宜良,让他推荐一个好的海岛,生活太浮躁,他想去度假。因为杜杜之前是做旅游的,姜宜良觉得随便推荐一个地方简直有失朋友的重托,于是他一边翻游记,一边请教在路上结识的朋友。
姜宜良想到了2012年5月,在甘肃搭车去若尔盖草原时结识的陈维政,这个长相斯文的40多岁的中年男子,是有名的旅行家,联合国记录在案的只剩7个地方没有去过。经过反复的攀谈后,最终姜宜良锁定了菲律宾一个叫做堤可岛的私人岛屿。这是一座连百度都搜不到的冷门岛屿,全岛只有9间房,低头是碧海,仰头就是蓝天。
仔细研究了堤可岛后,姜宜良觉得这座私人小岛简直就是打开通往世外桃源的钥匙,永远不会喧嚣的沙滩上甚至还留有上一任游客的脚印。利用从网上得到的联系方式,他马上给岛主发了一个希望有酬登岛度假的e-mail。邮件很快得到回复,岛主同意了他利用岛上处于闲置时间段上岛的请求。
为杜杜选好了堤可岛后,通过他的朋友圈,姜宜良觉得这对情侣简直“嗨”翻了。每天睡到自然醒后,他才跟女友出街觅食儿,岛上仅有的一家料理店会给他们做最正宗的各国料理,味道不错,价格却实惠。吃够了美食,然后随手来一段旅拍:美食、美景、每一刻。
从堤可岛回国后,杜杜跟女朋友意犹未尽,兴奋地拉着姜宜良说:“冷门海岛度假,真是个不错的主意!下次有好地方一定要告诉我。”这句话一下让姜宜良为自己这些年在路上遇到的困惑找到了出口,跟扎堆儿的旅游比起来,冷门海岛度假,才是姜宜良决定开启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我是中国第一”
买岛度假,是欧美有钱人比较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姜宜良没有资金,更没有兴趣。他在自己的博客写下:有兴趣的人生才精彩,在路上,只有命运,没有终点。
更幸运的是,2013年时,姜宜良遇上了生命中那个正确的姑娘,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开始一起做“沁游假期”,希望通过将兴趣和事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广他环保出行的旅行理念。
2016年6月,一个叫王哲的男人找到了姜宜良,他的叙述琐碎而痛苦。妻子产后再回到单位,发现职位已被顶缺,自己只能去做另外一些不重要的工作,这让她在经过不甘和愤怒之后,竟变得不愿意跟人接触,最后干脆辞职了。虽然也多次带她出去旅游散心,但嘈杂的环境一点也没有让妻子的心情好转。他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度假的地方,带妻子避世疗伤。
姜宜良一下想到了位于泰国湾北部的曼克岛,那里有曼谷附近最美妙的沙滩。是一个只在少数旅行家之间流传的私人岛屿。岛很小,哪怕沿着白色海岸线慢悠悠的走,环岛也只要一个小时。在姜宜良的力荐下,王哲带着妻子去了曼克岛。
曼克岛上没有灯红酒绿,二十几间小型度假屋,每间的装修都很北欧,经过岛主的同意,王哲夫妻俩每天晚上的住宿房间都是一个惊喜。在岛上几天后,王哲的妻子,竟然对着镜头露出了微笑,并安静地读起了书。这让王哲感到惊喜,那些怎么也抛不掉的杂念,原来只欠曼克岛的一场海风。
冷门海岛度假,让姜宜良渐渐声名鹊起,也让他的脚步变得更加停不下来。
只在每个月的满月时节才会有聚会的潘安岛,虽然被苏梅岛的盛名覆盖,但风景丝毫不输苏梅岛。小岛的满月派对,是世界三大电子音乐沙滩派对之一。姜宜良就曾纠集过一个团队,在潘安岛举行派对,天南海北的电音迷像狼群一样汇集在这个派对圣地。
在不断的探索中,姜宜良去过的海岛已经比他游历过的国家还要多。马代的格格岛、马来渔村的奇妙岛、塞舌尔的安妮岛……当他站在有着古老奢华的尖顶草屋上的子游岛时,思绪经常会跑到光着脚丫,如鲁滨逊般享受大自然的蚌壳島。但在任性流浪的背后,却也需要物质的支撑。
想起好友杜杜的建议,姜宜良着手进行市场调查,光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次就超过一亿,其中39%选择了海岛度假。但国内市场上的海岛度假产品,只有寥寥20多种,4000万人涌向20个海岛,简直就是“茶壶煮饺子”般惨烈。姜宜良心里一下踏实了,冷门海岛度假也逐渐有了雏形,如果能把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寻找,然后遇见,带你去体验不一样的海岛,不止逃离北上广,还可以带你逃离全世界。姜宜良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起名“遇·岛”。他和他的团队挖掘并且完整开发的冷门海岛超过80个,每一个都是地图上搜索不到的神秘角落,而其中一半都和他签署了独家登岛协议。
2016年8月,姜宜良在热门电视节目《合伙中国人》里,自豪地宣布冷门海岛游“我是中国第一”,由此也获得由徐小平、姚劲波、李国庆合投的750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2016年9月,姜宜良又在网上实行“遇·岛”项目的众筹,没想到一下子就筹到了1100多万元的资金。
曾经那个到处“浪”的任性男孩,终于找到了兴趣与事业的最佳结合点。原来,旅行真的跟恋爱很像,见的多了才会遇见最好的! 编辑/贺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