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侃爷”老梁,铁齿铜牙是这样炼成的

2017-04-29新茗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1期

当特朗普和希拉里为竞选舌战正酣时,新加入“大唐雷音寺”的著名媒体评论人老梁也来到耶鲁大学,为美国大选凑热闹。在这个出过五位美国总统的校园里,老梁那番“总统大选是美国人折腾政客的闹剧”的言论,让人无不捧腹,连呼过瘾,纷纷成为其铁粉。

丝质马褂,黑面布鞋,守着功夫茶,稳坐太师椅,从出道以来,老梁仅靠这套行头便成了活跃在荧屏内外的超级明星,一人一桌一嘴,便绘声绘色地说透了体育、时政、电影、历史、文化……并且铿锵有力,针针见血,囊括了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民间传奇、历史掌故、风俗礼仪,其博学多才、语言犀利,可谓当今中国鲜有匹敌,让凡看过他节目的人无不惊叹。那么,老梁的铁齿铜牙是怎样炼成的呢?

少年老成

老梁原名梁宏达。老梁其实并不老,他于1972年生于黑龙江绥化市的兰西县,今年不过44岁。可20多年来,他却一直长得像年过半百,很多人看了他的面相甚至以为他的年龄至少50岁以上。素来以“老梁”自居的梁宏达对此也不见怪,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老”环境里长大的。

老梁一歲便没了父亲,从小在爷爷的教导下长大。他的爷爷老老梁是位老私塾先生。在老梁三岁时便带他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大学》等国学经典,记住了有奖,记不住就得挨揍。在那个吃顿包子如过年的时代,因为没背过《蜀道难》,爷爷逼他跪在墙角只闻包子的香味,结果强权加美食诱惑,老梁只读了两遍便背了出来,至今仍只字不差。正是爷爷教育有方,让老梁慢慢有了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

小时候,老梁家的邻居是位京剧琴师,耳濡目染中他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对此不仅不阻拦,反而鼓励他多学多练。因此老梁六七岁时便能登台表演,后来爷爷还领他拜老艺术大家金文声为师,学习了评书和京韵大鼓,因此歪打正撞,老梁成了郭德纲的同门师兄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老梁,从心理到生理都变得老气横秋。大学时,他喜欢小酌一杯。有次刚开学后的深夜,他买了瓶白酒回宿舍,因为没人陪只好自斟自饮。辅导员查房时发现有人喝酒,马上皱起了眉头,等上前看清了他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学生的家长还没走呢。”

大学毕业后,老梁先是进入一家正统媒体当记者。后来辞去铁饭碗,于1995年加盟《当代体育》杂志,三年后又去了北京。从此奔波在北京、上海、杭州之间,前后承包了十多本杂志,整天从主编到主笔忙个不停。

到北京后,八小时以外的老梁喜欢和老先生聊天,还跟老先生学拉二胡,没事时看看书,查阅一下老旧古籍,由着自己的性子,喜欢什么便学什么,学了就要学透、学精。

因此,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夹杂着三教九流、奇闻秩事,全部装进了他那个庞大的数据库般的大脑。一番辗转摔打后,老梁变得老辣独到,不但笔下生花,嘴上的功夫也日益见长,口舌生花,妙语连珠。曾有央视主持人这样评价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2003年,一场“非典”突如其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解说巴黎举办的第47届世乒赛发起了愁:因为外出限制,七天请七位评论员前来,风险和难度都太大。这时,有朋友推荐了老梁。这一人能扛下七人的工作?面对栏目组的担忧,朋友打起包票:“别说是七天,让他说七年都没问题!”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老梁实现了弃笔从嘴的大变革。

正如朋友所说,一张白白胖胖的脸上偏偏生着两片薄嘴唇,老梁天生就是搞评论的好材料。在那七天的评论中,将自幼学习的京韵大鼓、评书、相声等底子和后来的知识积累全派上了用场。每次点评如上满膛的机关枪,连发不止,金句不断,大有不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不罢休之势。

那极富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听众在获得理性判断与思考的同时,更令节目火得一塌糊涂,老梁由此一战成名。

老谋深算

因为这次愉快的合作,一年后的雅典奥运会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栏目组再次向老梁抛来橄榄枝,想请他连续二十多天每天解说5小时的奥运。起初老梁也心有戚戚,担心说不下来。可转念一想便彻底放下了包袱:“反正是你家的地,你家的种子,你家的化肥。我只有一张嘴,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索性可劲造吧!”

结果轻装上阵的他照样出彩,一人把28个大项解说了17天,创下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纪录,节目却深受体育迷的喜爱和赞扬。可广播节目毕竟收听的范围太窄,如果想走出一条更宽的路子必须选择更大的媒体。2005年,老梁借助广播打下的基础走进了电视,并开创了融主持人和主讲人于一体的评书节目形式,自己命名曰“电视评书”。

电视上的他如鱼得水,开始跨界做起了评论。从体育到时事,从电影到历史,将《老梁观世界》《老梁故事汇》等几档节目做成了他的品牌。

见识了他的嘴皮子功夫,很快有多家娱乐节目向他发来邀请,于是开始频繁地客串起嘉宾,出现在《星光大道》《谢天谢地你来啦》《直通春晚》《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等节目的嘉宾席上。高峰时期,他一年在电视上“露脸”超过3000次,一天高达近10次,以强劲势头走进了千家万户。

而只要他在场上,马上便能让观众领略到其伶俐的口齿和独到的见解,在多家卫视的黄金档节目中,他成了收视票房,成了靠一张嘴影响中国几千万乃至几亿观众的传奇红人,被人们赞为“吐字的大庆油田、松嫩平原上的语言收割机”。很多观众一提起他,都愿意在他的名字前加上“铁齿铜牙”四个字。

吃“舌头饭”的人往往都容易得罪人,毒舌的人尤其如此。可是老梁在圈里却一直人缘很好。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处世智慧:“评论不要有恶意。成全自己,也别恶心着别人。”

2013年做客《非常接触》时,有网友要求老梁用平时的风格点评美女主持人周群。明知这是一项稍有不慎可能得罪人的工作,哪知老梁张口就来:“我个人认为,周群是目前中国最好的访谈节目女主持人,我不是在吹捧,一般一个美女主持人她容易端架子,周群就完全打破了这点,她不端着,可以随意跟你聊天,所以我认为周群是最好的访谈节目女主持人。”

说完,他话锋一转:“当然,我还得跟一句话,她是不是美女那得另说啊!”虽然很容易便能听出这句话中的隐约含义,可是经老梁四两拨千斤式的幽默勾兑,包括周群在内,都没有丝毫不爽,反而被逗得哈哈大笑。

虽然已红透了荧屏内外,可是老梁深知“武艺小玩意、胸怀大丈夫”,因此他从来不把自己当腕儿,更不会端名人的臭架子,因为那样“时间一长,不但自己会感觉特别累,别人看了也会别扭。”如果有朋友邀约,只要有时间,他从不会扭捏着不给面子,每次赴约都会非常豪爽,以至于喝酒喝得血糖高。

很多人一旦有了名气便什么活儿都接,什么钱都挣。在老梁红得发紫时,也曾有朋友劝他:为什么不凭借眼下的名气和工作之便演一次戏呢?

对这样的建议,老梁总会一笑置之:“人,别想啥饭都吃,干好一行就不错了,如果过多地分散精力,怕是连原来的东西也达不到以前的那个高度了。”他总是这样清晰而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固執地只强己所长,坚守评论阵地决不越雷池半步,正因如此,才让自己的节目总是保持在最好的状态。

眼下,很多电视人担忧于新媒体强劲的发展势头,怕有一天网络吞并了电视导致自己下岗。老梁却认为,只要干好自己这一行就不用担心失业,“因为网络、电视都是卖楼的,我是做家具的。”

老而不僵

虽然过早地“未老先衰”,可是如今年过四十的老梁越活越年轻,相貌依然保持着二十年前的那模样,不但没有一丝皱纹,更没有老年斑,看上去比他的同学们都显年轻。并且,随着年龄一点点变大,人反而变得越来越时尚起来。

作为一个媒体人,节目毕竟不能只做给中老年人看,老梁更希望得到年轻人的共鸣。想要赢来年轻人,就必须知道当下年轻人喜欢什么。于是,老梁开始和年轻人交朋友,模仿他们的样子听起了流行歌曲,钻进电影院去看电影。以前他一直对网络不感兴趣,现在硬是逼着自己学会了电脑,只是打字始终停留在“二指禅”的水平。经过和年轻人接轨,他也知道了微博是用来显摆的,陌陌是用来搭讪的……因为做足了功课,他的节目中新词汇也会如金豆子般蹦出来,粉丝日趋年轻化。人们不禁刮目相看,原来平日里一脸正气、严肃认真的他也是个时尚潮人。

中国人素来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数人也认为孩子是夫妻间的纽带和婚姻的保障,可是老梁偏偏不认这个理。他就无比前沿地和妻子当着“丁克族”,不是自己生理有问题,是他天生不太喜欢小孩。

老梁的妻子名叫荆慕瑶,比老梁小4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目前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兼任《中国教育报道》栏目主播,是知名的美女主持人、制片人。因为平时都是大忙人,因此在是否生孩子的问题上,两人的态度高度一致:不把精力浪费在孩子身上。

无孩一身轻的两人都是很会体贴照顾对方的模范夫妇,忙完工作回家,老梁特别喜欢给妻子做“夫妻肺片”。这个菜本是小时候穷人解馋吃的,选用便宜的牛杂边角料和牛肺,经精加工和卤煮后,切成薄片,佐以酱油、红辣椒、花椒面、芝麻等拌食,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正是因为两人铁了心想享受二人世界,平时工作繁杂的老梁总能全心投入工作,几乎从未被家事拖累得焦头烂额。

生活中老梁也有着广泛的爱好,他的爱好延伸到各个领域,几乎没有死角。在诸多的爱好中,老梁尤其喜欢收藏。虽然起初也有过打眼的经历,但是他吸取教训,坚持多看少买,等练好了眼力再出手。

十多年前,他在做节目的路上遇到有人出售黄花梨手串,当时价格只要100块钱一串,他一下了买了20多串,想不到后来这种木头一路升值,后来便成了老梁馈赠亲友的好礼物,到现在已经送出去16串。

老梁搞收藏只买不卖,但是可以换,可以送。经过这样的“折腾”,多年下来他也成了半个行家,从红木、手串到古书、乒乓球拍,只要是他喜欢的无所不收,因为宝贝太杂,只能算个“收藏杂家”。

好在老梁并不指望宝贝升值,每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神清气爽、心态愉悦已让他非常知足。有了这样的情操陶冶,他的节目也如他的收藏一样,涉猎极广,妙趣横生。

虽然离开老家多年,但是老梁从未忘记那块养育自己的沃土。2014年5月,老梁回到母校黑龙江大学,捐资30万元,设立“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奖学金”,专门用于培养专业的新闻评论人才。每年通过笔试面试选拔出优秀的实习生,跟随他前往北京体验新闻评论写作与主持工作,他则完全承担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的培训、食宿、交通费用。

总之是铁了心想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开阔学弟学妹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阅历。因为“要见过世面,才能做好评论”。得知老梁的良苦用心,人们无不为他钦佩不已:想不到忙于工作的老梁还有这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更让人们想不到的是:2016年大年初一,老梁又和几个名嘴一起开通微信公众号“大唐雷音寺”,通过扯动互联网,从此开始了由老王牌向新网红的进化突破。

很多人预言:这个初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男人,将以内容和技巧的大棒再一次颠覆人们的想象。就连同为“北方三大名嘴”的王刚也对他深信不疑:“一腔才华横溢的锦绣文章,有一份永不降温的创作热情,有一份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老梁就永远不会停下探索评论的脚步。等有一天他又跨上一个新高度时,你才发现,原来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仰望他了。” 编辑/杨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