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家拳:“神龙见首不见尾”
2017-04-28
中国内家拳:“神龙见首不见尾”
中国拳术有史以来在传承上非常严格,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即只有师傅徒弟之间才能交流,“外行”是不能领悟其妙处的。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拳术早已普及,然而其中的“武”与“道”的精神,却不是人人都懂。
由武证道,道武合一
自宋代开始,特别是在明、清两代,一种强调内功的武术派别发展起来,一开始主要流行于武当山和浙江东部一带。这一武术派别为了与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刚硬直取、主动技击的打法相区别,他们把少林武术称为外家拳,而将自己的称为内家拳。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合一。相对于少林拳等“外家”拳种拳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内家三大拳具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它们都不再是较为单纯的技击格斗术,而是力图将道家和道教的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会于拳理拳技之中,将其改革成为一种既能满足武术技击这一根本价值,同时又兼具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等道家与道教文化特有价值取向的新武术流派。
所谓以武演道、以武证道,只是把内家拳作为修道最基础的功夫,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修炼内丹功夫的筑基功,是为最基础的练气的功夫。内家拳的走架(武术套路)、站桩无不都是在练气。太极拳的行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走架是活步桩,是为练气,应越慢越好,越柔越好,这样才能出功夫,炼出内劲;反之,打得快了,就失去了练气的意义,更出不了功夫。
外家拳为了练力量,要打沙袋。但内家拳练功是不用练习力量,也不打沙袋的。偶尔打打只要是找找发力的感觉,而不能通过这种方法练拳。内家拳师说,打沙袋练拳是笨人。这种练法未伤人,先伤己,就像是七伤拳。这种练武方法,对于特别注重身体健康状态的道家修习者来说,认为是愚不可及的。很多外家拳手,年纪稍大后出现各种病态,皆因早期种下的自伤的根子,自己内体早已经伤了,却还不知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的柔,柔中透刚,至柔才能至刚
“打人不见手,见手非高手”
内家拳法在技击上很有自己的特点,清代曹秉仁在《宁波府志》中写道:武术有两种派别,一是外家,一是内家。外家以少林最为有名,在击法上主张先发制人,跳踉奋跃。但是,因为主动出击就难免有疏漏,这样,就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而内家拳则主张后发制人,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出手,而一出手则防不胜防。这样的拳法使对手很难找到破绽进行攻击,所以内家武术更为高明。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代内家拳高手、浙江宁波人张松溪,外观上看去非常瘦弱,好像连身上的衣裳都撑不起来,行动举止文质彬彬,像个书生。但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有一身精湛的内家武功。当时正是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骚乱的时候,有70名少林武僧应募去打倭寇,听说张松溪的武名,要求与张比试比试。张松溪说,要比武可以,但要先立好生死文书,死伤概不追究责任才行。于是,双方立了字约。张松溪在酒楼上袖手而坐,一名僧人飞身来踢,张松溪身体微微一侧,顺手一送,这个少林武僧如同弹丸一样,凌空坠落,跌在楼下几乎摔死,其他的少林僧人这才惊服。
内家武术在技击上讲究“点穴法”,就是在交手格斗时,有意识地去点击对手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这些穴位被称为麻穴、哑穴、晕穴和死穴。点穴法非常注意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穴位。内家拳的高手们都有相当高超的点穴技术,如明末清初的武术家王征南(公元1 6 1 6-1 6 6 9年),有一次受到一个恶霸的侮辱,王征南略施点穴法,使这个家伙几天解不出小便。还有一次王征南与黄宗羲同游天童山,遇到一个名叫山焰的和尚。山焰很有气力,四五个人也打不过他,但是当他一接近王征南,就被点中穴位,疼得动弹不得。
后来被人们称为内家武术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也都把点穴视为本门中不轻易示人的重要技法。如太极拳将点穴术与“节膜”、“拿脉”、“抓筋”列为四功,而且是四功中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功法。点穴的技击效果也是四功中最为显著的,正如拳谱所说的“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因为穴有生穴死穴之分,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不易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传给邪恶之徒。古代武术家们对点穴术只采取口授的方法
另有人认为内家拳就是慢吞吞软绵绵,实则不然。内家拳经云:“后发先至”,如果不快,如何能够后发而先至?显然出拳的速度要比对手快很多才行。“打人不见手,见手非高手”,出手的时候要快得让你看都看不见。“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这些拳经,很明显地传达:内家拳的打法快若闪电,对手往往还没有反应就被击倒了。
武者精神,点到为止
道既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宙生发的根据,同时也是我们人身须臾不可离的元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武术,从刚猛尚力的外家拳发展以静制动尚柔的内家拳,从专一用于实战的武术,发展到以练气养气为宗的武功,从养生延年发展到性命双修、直入大道,就是因为从元气到大道,这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
初习武之人,一开始学了几手总想找机会试试手,这时如果没有师傅管教很容易惹是生非,随着功夫的深入,往往涵养越来越深,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与人动手,特别是练到高深境界的名师,愈练定力愈深,内在涵养愈深。这一点内家拳更为突出,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与人比武较技了,而是修养自己的性命。达到这种境界的武师,性情温和,待人谦虚,与人为善,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那种好勇斗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家拳武术家的气质冲和、态度谦虚,与外国的格斗拳手好勇斗狠、咄咄逼人的风格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中国内家拳武者首先强调的是个人修为。他们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正义者,一个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人。在这种前提下,他们并不把任何人当作敌人,只是每天坚持自己的训练以了解自己、超越自己。他们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始终抱定一种愉悦的心态,散发出由内而外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能感染他人,把正义健康的种子随处传播。当然,这些人也有发作的时候,尤其是国家、民族、他人遭受欺凌的时候。
(《中国古代武术》、《金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