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火了,共享汽车呢?
2017-04-28张恒
□本刊记者 张恒
趋势Trend
共享单车火了,共享汽车呢?
□本刊记者 张恒
有些趋势未必是对的,如果做对了,自然业务和用户会疯狂般的增长。没有增长就恰恰说明了模式有问题,也许只是缺一把“开鱼刀”,也许根本就走错了路。
问题不少,质疑不断,可这大街小巷随时随处可用的共享单车,着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需求是实打实的。
共享汽车概念比共享单车出现得更早,却一直不温不火。共享汽车原先一直叫“分时租赁”,但这个名字太没“互联网范儿”,于是也追个潮流加入了“共享”俩字。
直至共享单车成为资本和媒体的宠儿,被大肆报道,有了疯狂的估值,共享汽车概念才随之在A股市场出现了些许骚动。无论是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还是汽车企业,又兴起了一轮对汽车共享市场的投资。其中A股市场的代表有海马汽车和力帆股份。
毕竟,现在A股的逻辑是“挺业绩杀概念”,没有实打实的成绩,股价很难涨得上去。
2015年中,A股疯狂的阶段,力帆股份推出了“动力电池更换”业务,从“买电池”到“租电池”的模式转换。那轮行情中,力帆股份的股价于2015年6月15日被炒到了27.69元,不到半年涨了3倍。之后,力帆便走上了漫漫熊途,至2017年3月7日收盘,股价仅有9.62元,累计跌去了三分之二。而且其股价呈现出的是单边下跌趋势,技术上没有逆转的迹象。
其实,在“租换电池”后,力帆股份又打出了共享汽车概念,公司旗下的“盼达用车”开展了汽车分时租赁业务。与其相仿,海马汽车联手庞大汽贸集团在河南成立海马庞大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
试水共享汽车的企业远不止力帆和海马两家,今天来看,还没有一家是成功的。由于城市交通出行形势日益严峻,限购、限行等法规日益严苛,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汽车租赁模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共享汽车的消息太多,深圳、南京、河南几乎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基本都有。
就项目来看,首汽集团旗下“Gofun出行”、乐视汽车的“零派乐享”、“宝驾出行”等“共享汽车”品牌已进驻北京市场。比亚迪、中兴、车普智能、联程共享四家企业的1000多辆分时租赁汽车每天活跃在街头;戴姆勒旗下car2share、途歌TOGO两家互联网车企也加速进入深圳市场。主打车型是奔驰旗下双门smart。上汽集团与EVCARD合资成立的环球车享已经投放运营6500辆。2017年,公司将实现上海核心交通枢纽的全覆盖。
共享汽车的价格普遍比出租车还要便宜,因为省去了司机成本,电动车的使用成本也更低。即便有这么多好处,有这么多企业和资本推,但在用户面,就是不温不火。
项目投资虽火,但共享汽车相对共享单车,有着先天的缺陷。汽车的投放量再大当然也没法跟自行车比。重要的是,覆盖不够,就无法随处所得。而汽车在投放量上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停车。停车限制了投放量,也限制了地域性,这俩加在一起,对用户来说就麻烦多了。
为了解决,有的城市设计了和公交站一样,有给这些共享汽车取和停的专用地方。但这比出租车就又麻烦了。到专门的位置去取车和停车,和坐公交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加上,麻烦的停车费、违章罚款、充电时间和油气费、可能的交通事故可能,况且还有保险问题要解决。
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海波认为,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汽车占用的城市空间和道路资源是比较多的。城市管理者应该积极关注,研究是否需要控制规模、设立市场准入规范、定义车辆性质以及规范安全、保险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汽车的驾驶和单车完全不同,每辆车都需要与用户有一段磨合期,不仅仅是如何发动,更是对整个车身性能的把控和适应。如果磨合不好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事故,这与是否会驾车根本就是两回事,却也是不能忽视的事实。
我们看到,股灾以来,汽车行业的涨幅都很不错,像上汽、广汽、重汽股价都创出了新高。但继续试图以概念博眼球,希望以此拿到大笔融资的,显然越来越难。共享汽车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但我们知道,做得好的、拿出实打实业务增长的品牌人们还叫不出一个。而摩拜和OFO出现得更晚,却已路人皆知。
有些趋势未必是对的,如果做对了,自然业务和用户会疯狂般的增长。没有增长就恰恰就说明了模式有问题,也许只是缺一把“开鱼刀”,也许根本就走错了路。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力帆的股价表现已经说明了问题,在投资者看来,共享汽车离靠谱怕是差得还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