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茶场茶尺蠖越冬蛹调查及防治技术
2017-04-27周志虎姚玉玲周立永马非洲姜学枝
周志虎 姚玉玲 周立永 马非洲 姜学枝
(1.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443604; 2.湖北省秭归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 443600;3.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443605)
双山茶场茶尺蠖越冬蛹调查及防治技术
周志虎1姚玉玲1周立永2马非洲2姜学枝3
(1.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443604; 2.湖北省秭归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 443600;3.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443605)
2016年秭归县双山茶场6.67hm2茶园,因茶尺蠖(危害绝收[1],年损失鲜茶5.0万kg,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为经济、生态、高效地控制茶尺蠖的再度发生与蔓延,特提出以下分类调查、因情施策的预测预防措施,以确保茶尺蠖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
茶尺蠖;越冬基数;防治技术
1 双山茶场基本情况
1.1 种植与产量
秭归县双山茶场,采用“双行条栽,大行1.5m,小行0.4m,株距0.3m,穴植同级茶苗2株”的方式种植;种植面积20hm2,茶叶种植年龄25年。2015年产坯茶80t,年收入120万元,除去70万元的成本费用外,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2016年春夏产坯茶60t,产值60万元。秋季茶园原本生机一片,叶绿芽壮,后因茶尺蠖危害,秋茶受损。
1.2 生态环境
双山茶场位于茅坪镇花果园村的双山之巅,海拔817m,气候凉爽宜人;整个茶场顺山而上,左、右、上三方均为植被厚密且人烟稀少的林地;70%的园地为坡田,坡度在15度~35度之间,坐北朝南,日照时间8h~9h,年有效积温1 400h,年降雨量1 500mm。
1.3 管理技术
该场常年顾工1人~2人,忙季请钟点工6人~8人。雇员平均年龄66.8岁,最高文化程度初中。该场现有农业机械:手工修剪剪 20把;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10台。肥料以化学肥料为主,施肥方式“一把撒”(以手撒施于地表);绿色防控措施除8盏简易杀虫灯外,未采取其他措施;部分茶园行间封闭,影响正常作业,部分规格种植茶园,行间裸露,无人工种草或自留草覆盖;整个茶园夏无抗旱设施设备,冬无清园防冻之举措,农业用水靠肩挑背扛。
1.4 2016年茶尺蠖发生情况
2016年9月上旬,双山茶场15hm2茶园,因茶尺蠖危害,6.67hm2片叶无收,不仅绿色叶片被蚕食殆尽,连绿色新生茶梗亦被啃食一光。被害现场真可谓“枝梗光秃,状如火烧”[2][3];另有6.67hm2的茶园正处于茶尺蠖的袭击之中,绿色叶片残缺不全,因虫体和粪便的污染,失去饮用价值;低海拔近6.67hm2茶园巳处茶尺蠖包围之下。危害高峰期,667m2最高虫量达46.5万头,与1988年浙江报导的虫口量相接近[4],成灾时间比2007年8月浙江丽水市丽新乡黄岭上茶园迟后20d[5]。该场场主称2016年损失秋茶20t,并预测翌年因树势受挫还会损失春茶30t。
表1 双山茶场茶尺蠖越冬蛹调查表
2 调查方法
为摸清双山茶场茶尺蠖越冬代基数和分布情况,2016年12月29日,对其调查如下。
2.1 抽样分类
根据2016年秋季茶尺蠖幼虫在茶园呈聚集分布型的特点[6],即其危害从山顶向山腰呈聚集型扩散,越冬蛹基数调查取样应考虑区域分布特性。第一类是8月代、9月代受害茶园,叶片蚕食殆尽,成蛾再次产卵概率低,越冬基数小,称低蛹区(W区);另一类是10代取食过的茶园叶片残缺不全,越冬代取食后直接入土化蛹,虫口基数最大,为重蛹区(H区);再一类就是尚未被危害过的茶园,冠面叶片完好无损,越冬基数亦较小,称少蛹区(L区)。
2.2 取点
选取拟查茶行和茶丛数,划出左右行间中心线,量取两中心线间的距离w和茶行长l,w×l即为单点调查面积。每类型调查6个点,每个点调查3丛,即0.3m2。
2.3 拨查蛹虫
先将拟查范围的落叶残枝拾掇干净,以削尖的小木棍轻拨1cm~3cm以内的表土层,边拨边观察,并全数统计各点越冬蛹数量。将各点越冬蛹分开盛放,并以区域代码加点位代码标记,如W1或L3等。
3 茶尺蠖蛹的鉴定
将拨出的越冬蛹逐一放到生物解剖镜下观察鉴定,排除非茶尺蠖蛹,确保茶尺蠖蛹数量的准确性。并将鉴定茶尺蠖越冬蛹数量记录入表1中。茶尺蠖蛹长椭圆形,赭褐色,臀刺近圆锥形,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7]。
4 结果与分析
双山茶场茶尺蠖越冬蛹田间调残存数量及分布情况的查结果见表1。
表1的调查数据说明分类的假设是成立的:8月代9月代危害区域,茶树受害严重,单点最高越冬蛹量5头,最低蛹量0头,平均蛹量7头/ m2,虫口密度未达防治指标;10月代危害区域,单点最高越冬蛹量124头,最低蛹量43头,平均蛹量248头/m2,为防治标准的24.8倍[8];未受害区域,越冬蛹量低于10月代区域,高于8月代9月代区域,单点最高蛹量21头,最低蛹量6头,平均蛹量40头/m2。三区域蛹量比值为:W:H:L=1:35:6。
对表 1中的数据用 dps7.05软件做单因素duncan式方差分析可得,H区越冬蛹量极显著于W区和L区蛹量。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方差分析结果
表3 字母标记表示结果
5 防治技术
根据茶尺蠖越冬蛹的分布规律,一代茶尺蠖的防治应因情施策。即一是圈出越冬代危害区,搞好浅锄灭蛹;二是强化田间羽化监测,把住一代成蛾诱杀关;三是重点保护未受害园区,搞好幼虫灭杀,断绝后代虫源。具体方法如下。
5.1 浅锄灭蛹
根据越冬蛹分布规律,在惊蛰到清明时间内,重点对10月代危害区进行浅锄灭蛹。在冠面间和茶丛根际下,浅锄土层10cm~15cm,破坏虫蛹自然生长环境,提高害虫自然死亡率。同时可以使表土疏松,易于干燥,可提高地温2℃~3℃,使茶树提早3d~4d萌发。
5.2 搞好成蛾羽化监测
为达到既观察方便又准确的监测目的,分别在海拔400m、800m处各建羽化监测点一个。建点方法如下。
5.2.1 定池框
先用白铁皮或铝合金材质制作成长×宽×高=80cm×80cm×80cm的正方体卷边(单边卷)框架,框架无上底和下底。
5.2.2 建观测池
在海拔300m、800m空地处,向下挖出长×宽×高=80cm×80cm×40cm的泥坑后,将巳制框架放入泥坑内,卷边向上,再将巳挖出的泥土填到框架内,且保持框架内外土面持平,框壁于地面上下各40cm。
5.2.3 放蛹
在土质疏松的11代危害区域收集200头蛹(须镜检),放于监测池内,覆以2cm~3cm的松软土层,再覆以1cm~3cm厚的残枝落叶。
5.2.4 覆盖网纱
给监测池覆上20~30目的网纱,且用土将网纱边际压实,防止风吹网散。
5.2.5 成蛾羽化观察
2月下旬后每3d观察1次监测点,发现第一头成蛾后,逐日观察,同时开始观察800m处监测点,直至羽化结束。
5.3 成蛾诱杀
未危害区是第一代蛾的重点产卵对象,诱杀器具应以其外围放置,将成蛾诱杀于进园之前。
5.3.1 灯光诱杀
a)在800m监测点初见成蛾后,每300m2悬挂英格尔茶尺蠖性诱剂诱捕器 1套。悬挂高度以诱捕器底端高出茶叶冠面5cm~10cm为宜,以外围密,中间稀的原则悬挂,20d~30d更换一次诱芯。
b)晚上在场房或茶农照明灯下放置清水盆,以反射光引诱成蛾入水受淹。
c)以茶树的残枝落叶做成诱杀条,订挂于近灯光的墙壁上,引诱成蛾产卵,定期摘处卵块。
5.3.2 色板诱杀
成虫期茶园悬挂柠檬黄色纸板,667m2挂色板25张。
5.3.3 糖醋液诱蛾法
以防雨诱捕器盛装桔丰实蝇诱剂,30mil/瓶,于离冠面20cm~30cm之上悬挂,诱杀茶尺蠖成虫效果特好。
5.3.4 性信息素诱杀
通过释放茶尺蠖性信息素进行诱杀[9]。
5.4 灭杀幼虫
5.4.1 人工捕杀
利用茶尺蠖的假死性,在树冠下铺好塑料薄膜,然后摇动茶树,将坠落的成虫快速收集杀死[10]。
5.4.2 生物防治
当蓬面1龄~2龄幼虫量达4500头/667m2或10头/m茶行时[8],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防治药剂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11][12]等0.6%的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喷雾;99%的农用喷淋油150倍~250倍喷雾;
[1] 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03):110-112.
[2] 谭济才.茶树病虫防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4-78.
[3] 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3):110-112
[4] 朱俊庆.茶尺蠖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的研究[J].茶叶通讯,1990(01):32-33.
[5] 瞿云明,江永跃.茶尺蠖暴发原因和无公害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06):54-55.
[6] 熊兴平.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茶叶,2003(03):15-16.
[7] 夏声广,熊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M].中国农业出版社,P10.
[8] 瞿云明,江永跃.茶尺蠖暴发原因和无公害防治[J].蚕桑茶叶通讯,(135):40.
[9] 孙钦玉,张家侠,罗仲兴等.皖南茶区茶尺蠖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4(02):38-40.
[10] 钟小荣.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03,209.
[11] 肖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防治模式[J].CHENATEA,2012.05:20-23.
[12] 谢国辉.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185'189.
S435.13
B
1005-6114(2017)02-031-004
2017-01-16
周志虎(1973-),男,农艺师,长期从事园艺及植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