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刍议

2017-04-27尚绪芝隋云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传授人文精神人文

尚绪芝+隋云龙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300387)

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文素质内涵广博,也由于大学人文素养的积淀及负责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不平衡,导致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文章认为当下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人文知识传授的混淆、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事人文素质教师数量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要求还不够匹配等问题。

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时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不是简单的“速成品”。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领域同样适用。笔者认为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将人文教育单纯理解为人文知识的传授

人文教育是否仅为人文知识的传授?细细思量,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教会技能,还在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体会知识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蕴含在具体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教育内容之中,而传授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方式。获取人文知识是提升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但不意味着掌握了人文知识就实现了自我精神的提升。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说过:“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外显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很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且大多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在人文教育课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人文知识照本宣科的读给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甚至有些教师上课就只是一页一页的翻读ppt,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的课堂恐怕连高水平传授知识这一层次都难以达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压力下,也只是为凑足学分,通过考试,机械的记忆人文知识,没有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和求知的兴趣。因此,在这种“我讲我的,你听你的”的人文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

二、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任何教育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诚然,专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大学生四年的专业教育基本使学生具备实践的基础能力,因此在课余阶段可以针对性的去实习,因而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更强。大学生往往接收各门类的人文教育,由于人文教育的理论性较为突出,人文精神抽象,不具有专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并且实践的必要性受到忽视,所以导致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但是,人文精神源于社会,人文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涵养,不是通过公式或文字就能感知到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内化,也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想,而应亲自走向社会,接触身边的人、事、物,运用切身的行动去感知与领会,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在实践中,大学生更能得到锻炼和启发,了解社会、文化、历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感知的收获,是任何一门人文教育课所无法比拟的。

大学生处在角色转换期,更需要在学好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人文教育应在人文知识传授同时开展更多诸如参观、调查、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人文教育都以知识的灌输为第一位,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忽视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体会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既要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知”,又要教会学生“行”,在“知”的前提下“行”,同时又通过“行”来体会“知”,从而将人文教育内化为人文精神。

三、人文素质教师数量与水平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要求还不够匹配

大学人文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成敗起到关键作用。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他们的治学态度、思想动态,教师身上所蕴含的气质修养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人文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对话,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而是在充满人文关怀和激烈互动的教育模式中自主的汲取知识,体会道德感和个人情感,提升自身素养;教师也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播者,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讨论,成为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这种充满和谐互动的人文教育能够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徐贲教授曾说过:“中国大学长期以训练专才为首要任务的体制培养了大量的对人文教育缺乏认识的大学师资,而那种只重专才训练不重公民教育的传统又通过他们不断再生和继续……人文教育也许正是需要吸引具有对人文教育有实际经验和知识的人来参与,这样方能避免先是凭空构思,然后又无的放矢地实行。”由此可见,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深刻影响下一代,下下代学生的人文教育,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不少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方式上也很少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缺乏互动,而是一股脑的将课本知识塞给学生,要改变这种灌输式而非引导式的人文教育,就需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建立一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看到人文素质教师素质需要提升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人文素质教师的数量与目前高校人文素质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也存在的较大落差,很多学校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都是拼凑起来的,对这个队伍的系统、科学的管理很多学校做得还不够好。

参考文献:

[1]杨雪.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猜你喜欢

传授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传授技艺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