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2017-04-27李玉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品德心理学人格

李玉洁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00)

摘 要:积极心理学打破传统,以关注人类优秀品质为根基,以传输“正能量”为宗旨,给人类的生活注入阳光。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研究思潮,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有三个主导方向:一是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包括对过去有满足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当下充满愉悦;二是有积极的心里特质,如爱的能力、审美体验、创造的勇气、宽容和智慧等;三是有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性的研究实践,如公民美德、社会责任等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巨大推进作用等。

在当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未能同步的大环境下,网络、影视、媒体、游戏等,让孩子充满诱惑,无所适从,加上“421综合症”,使小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这个年代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长大,因此他们渴望成功,但抗挫能力弱。笔者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七年来,深切体会到小学阶段心理教育的酸甜苦辣。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出人意料的案例,让人痛心,更反映出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关爱、教育的缺失。因此,笔者尝试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这也许是培育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的又一新途径。

下面,笔者以在《失败怕什么》一课中结合积极心理学展开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失败怕什么》是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单元“成长的脚步”是关于“我在成长”的一个教学主题。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创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一、彰显生命关怀,注重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生命质量和人类幸福,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因此,积极的品德课堂应当彰显生命关怀,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出发去引导他们体验生活,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就是要精心创设“抓心”的情境课堂,让学生乐意关注、高度关注、渴望体验。

例如,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时,笔者积极创设符合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明日环”游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身临其境,感受成功與失败。游戏结束,笔者采访游戏成功和失败的同学,让同学们明白成功和失败总是相伴而行。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愉悦的氛围,也由此在学生心中种下失败和成功无处不在,需要有积极的情绪去面对的种子。

二、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包括乐观、专注力、勇气、真诚以及其他特质,是个体成功的基本要素。但积极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用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解读,并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因此积极的品德课堂应当用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社会,养成积极人格。

例如,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时,笔者播放“屎壳郎”视频,让学生从直观而又精彩的画面中感受遇到失败要勇敢面对,不放弃。笔者更是围绕主题,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马云的创业经历,通过录音播放、学生讲述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名人成功背后的艰辛,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失败,逐渐形成健全而积极的人格。

三、立足生活实际,践行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重视社会组织对个体积极品质的作用,包括和谐社区、幸福家庭、校风良好的学校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媒体等,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活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源泉和生命成长的沃土,品德课堂应当立足生活,并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践行积极品质的平台。

在《失败怕什么》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课前去调查、采访身边的人,如父母、亲人、同伴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例子;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查找名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事例。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汇报。在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中每个人必定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只要以坚强乐观,永不气馁的心态积极面对失败,就能战胜失败。家庭、学校社区和世界是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品德教师要立足生活实践,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选取鲜活的生活例子,创造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不断践行积极品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积极心理学很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品德课程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对树立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们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思路,提高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用他们的笑容去感染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催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猜你喜欢

品德心理学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