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27胡伟晔
胡伟晔
(广西藤县第一中学,广西梧州,543300)
摘 要:网络环境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快捷的网络环境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且获取方便的资源,合作学习在现代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在中学任教中所做的实践,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竞争、协作、辩论等教学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促进建立并应用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别于传统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推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网络环境 合作学习模式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悄然进入学校课堂。目前在传统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这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学习策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而网络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的广泛渗入,又给合作学习带来新的内涵和活力。
如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还不太如人意。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生练习英语写作的主动性不强。2.写作的材料有局限性。很多学生的英文写作只局限于“给材料作文”,类似于汉译英;学生难于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自由表述,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不能得到发展,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头痛”的现象。老师教学难,学生在写作上的进步也难。
二、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既包含个体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一定的对话交流成分的协同。因此,人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最好的教学方式的结合。
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可以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式学习,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便于学习者之间沟通,提高效率。
2.网络可以实时、非实时地进行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避免了学生固定时间面对面交流的弊端。
3.学生分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自由加入小组讨论。
4.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中,教师更多的作用是“指导者”和“监控者”,而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能动的。
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英语的活动设计样例
在网络环境下设计合作学习英语的活动,教师应事先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运用中的一些例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电子邮件
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借助电子邮件交换意见、讨论问题。这种活动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即所有的成员需先完成各自负责的那部分后才能回到小组,分享信息,经小组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再将最终的结果e-mail到老师的邮箱。教师检查各小组最后的“成品(product)”而后给予反馈。有一次我在论坛上发布这样一個信息:
Susan thinks she looks too fat,which always makes her feel down. She seldom talks to others at school and sometimes she doesnt want to study at all. If you were her best friend, what would you do to help her?
针对这个问题,各个小组成员之间首先发电子邮件提交个人见解到小组长处。小组长整合这些看法,然后返回到各人邮箱,再讨论:
1.建议她节食减肥(be on diet);
2.劝她加强锻炼(do exercises);
3.提议她看看心理医生 (go to see a doctor) ;
4.增强自信心 (be more confident) ;
5.向她伸出援助之手(give her a hand)。
根据上述,成员们充实要点,连成一篇小短文,将最终结果发到教师的邮箱。老师把各小组上交的作品公布在班级博客上,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从中评选出最佳的方案。
(二)QQ群
QQ群是学生发表意见的理想场所。它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提供一个即时通信平台。QQ群是为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一个实时交流平台,可创建“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群,每个群内的成员除了进行实时交流外,还可以互传文件、图片等。
以往,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和时间的限制,而且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不一,往往只有一部分“精英”才敢于直面教师和同学的慷慨陈词。如果要做到人人参与辩论,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利用网络的QQ群,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习惯把全班8个小组分为两大阵营,其中4个小组为正方,另外4个小组为反方,在网上成立了4个QQ群。例如,有一次我发现班上有学生对穿校服有点看法,我就在星期六晚,在我的QQ空间里设计了这一话题:“Do we students need to wear our school uniform everyday?”很快,学生们的两大阵营就有反应了,成员们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方认为每天穿校服是必要的,原因是:
1.We are students,so we need to wear uniform,which can show who we are.
2.Wearing the uniform can show every student equal,and it can help us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3.Wearing the uniform can save some money.
4.It is good for our mental health.
5.Wearing the uniform always lets us remember that we are united.
反方所持的观点是:
1.We are young,and we like more colors and styles.
2.It is not easy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tudents in uniform,which makes us confused.
3.If we wear it everyday,it is not easy for us to wash .So it is not practical.
4.We need more individuality.
5.We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our clothes.
辯论的激烈度不亚于正式的辩论赛,双方都理由充足,难分上下。我摘录了QQ群上精彩的语句放在我的QQ空间里,以供学生们传诵。QQ群上的辩论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记录每一次的精彩,多好啊!QQ群取代了教室,成了辩论的主阵地。
(三)班级博客
博客也叫“网络日记”(web log),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博客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有情绪,还传播意见和思想;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极高的共享精神和价值。
笔者在教授人教版Book4Unit4的Speaking and writing中的writing时,就对课文的写作任务进行了整合,要求全班学生以六人一组,分为12个小组,分别对我校4层的旧教学楼进行给予“第二次生命”的改造,每三组的学生负责设计同一层楼层。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就忙开了:组长分配适合组员的任务,如擅长写作的写关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文字;打字快的负责输入和编辑文字材料;喜欢画画的则负责设计个性化的网页版面;制作的最后阶段则由组长和组员一起负责审稿、校对、修改网页直至满意为止。
首先,同一个小组的各成员用QQ在网上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后,确定对所在层次进行二次改造。网页的框架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What do you think the 3rd floor is fit for ?
2.Why do you think so?
3.How do you decorate it ?
接着,在框架定出后,四名学生分别负责三个部分的撰写工作,其余两名负责设计图片、视频资料和网页的设计。经过几天的网上搜索工作后,这四名学生又把以上的三个问题加以充实、细化,并撰写成文。用QQ发给各个组员研究,最后确定各个部分的要点。
最后,这组学生把平面设计图、内容说明和咖啡屋各个部分的装修图案制作成精美的网页,发布在班级的博客上。通过这种方式,每一组的学生都浏览各组的杰作,发表评论,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实用奖和最浪漫奖。学生利用网络上的博客,实现了愉快的合作交流和成果展示,并把一向来认为是苦差事的写作在这种宽松和自主的氛围下完成了,多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啊!
以上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活动模式反映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但三者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guide on the side)而不是 “讲台上的圣贤(sage on the stage)”(引自Linder 2000)。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和合作得到了真正体现。合作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被认为是21世纪人才的一种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北京:学菀出版社,2001
[2]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3]Mark Warschauer,Internet for English Teaching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