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2017-04-27李月明
(哈尔滨市汽轮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学生的主体性丧失,从而使学习被视为沉重的负担,并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我充分引进这种学习方式,获得了极其显著的收效。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营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才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因此,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课《简单的统计》教学中,我着手进行大胆改革。首先是课堂的导入环节,我别出心裁地带领学生们做起了他们课间最喜欢玩耍的游戏——投口袋。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进行比赛,裁判员——我,负责记录结果,每个小组的成绩都在本组成员的监督下清晰地显示在黑板上。学生们全然忘却了这是在课堂里上课。当游戏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玩得高兴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高兴!这时我又适时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数学知识——统计”。为了巩固新知,我又将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统计自己爱吃的水果。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在组内汇报爱吃的水果,又动手进行了本组统计。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们在游戏中就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枯燥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潜在的动力。
二、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些都说明了:数学教学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数学知识就应着力于实践操作。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三个一组进行合作实践:先将9个小棒分发各每一个小组,由学生们自行分配,要求每个学生手中的小棒一样多。学生们运用已有知识很快将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人手中握着三根小棒。然后,我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根小棒,这样,每个小组就有十根小棒,要求学生再进行分配,看看是否能够做到每人手中小棒的个数一样多。学生们经过激烈的组内争论后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不能平均分配,无论怎样分配,总是剩下一根。如果学生们没有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周密的思考,这个结果就不会如此一致。有可能出现一个同学有四根小棒,其余两名同学三根小棒等结果。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
三、注重质疑激趣,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有疑问才能有思考和探索,创新与发明才能够得以诞生。合作学习中可以把疑问作为点燃学生兴趣的导火索,从而引发探索的欲望,亦可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主动、深入。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时,在学生学习过的“1-9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具有连环性的问题:你认为乘法口诀表的顺序有什么规律?一般每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几道除法算式?是否每句乘法口诀都是这样?根据乘法口诀,你还能给别的小组提出其他问题吗?尤其是最后由学生们自行提问的环节,更是成为整堂课的焦点,很多学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1个9是9。比10少1;2个9是18,比20少2;……)这样,诸多的异向思维与闪光的发现使其不再是个人所有,而成为共有,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正确交流,有效合作,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有效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应当依据不同的环境选择相应的合作方法,如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使得合作得以滋润和優化,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
在讨论中,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不同见解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例如在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有三个班的同学坐2辆车去春游,每辆车上坐60人。三个班的男生是53人,三个班的女生有多少人?”经过小组讨论后,一部分同学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算三个班的总人数,是60+60=120(人)男生共53人,那么女生就是120-53=67(人);一个小组的做法是:把三个班的男女分开坐,53个男生坐第一辆车,这辆车就还有60-53=7(个)空座给女生坐,这样,女生人数就是第二辆车的总人数加7,即60+7=67(人)……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正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目的相同,大可不必强调方法。对于小组共同的智慧结晶,在汇报中我给予了充足的分析和积极的嘉许。
五、合作学习中培养创造型思维,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发掘
数学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同一问题不同方向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敢于打破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提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学校有40个乒乓球拍,8个羽毛球拍, ?”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问题补充,我根据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方法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学生在相同的已知条件下提出不同问题。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提交到组长那里,经过第二轮组内交流,加法小组不但用不同的加法做出了这道题,而且还运用到了加法和乘法混合、加减法混合以及加法和除法混合的妙笔,当这个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许多同学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加法”范围,应当予以否定。但是,当我仔细看过他们补充的问题时,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充满肯定地将这种解法大大地进行了表扬。同时我告诫孩子们:不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囿于传统的、固定的模式中,创新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有密切关系,对学习结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所受的被动局面,能够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个性,互助共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只要我们不断进取,积极在实践中摸索,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诞生,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再攀新高!
作者简介:李月明(1974.08-),女,克东,本科,小学高级,研究方向:数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