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美
2017-04-27朱英珊
朱英珊
摘要: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不论是优美的幾何图形,还是简洁美丽的运算公式,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是善于发现数学美,在生活点滴间感受数学之美,会鉴赏数学美。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美,体验别样的智慧人生。
关键词:数学美;感受;鉴赏;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10-01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当今信息化发展如此先进的时代,我们新一代的数学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数学课堂内外变成师生体验数学美的摇篮。在生活点滴间感受数学之美,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美,让学生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能使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1.我们要发现数学美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无论太空望远镜下的宇宙星空,还是生活中的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古今建筑,还是显微镜下的微观粒子,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美的痕迹,有对称之美,简洁之美,和谐之美等等。
1.1形象直观的对称美。生活中的对称以其天造地设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效地把生活中的数学美有效地融入课堂中。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时,学生课前准备的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照片,各种树叶草叶实物,建筑物图片以及剪纸等,从动物到植物,从天然的到人工的,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才。把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美之对称美在课堂上展示得淋漓尽致。只有让孩子们真正体验生活,数学之美才能实现其色彩。所以我认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把数学美有效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2一目了然的简洁之美。数学语言有的很抽象,学生并不太容易理解,在中小学中有很大一部分靠重复多练来加强记忆或理解的。所以人们会总结出简单的表述方式。数学有着自身特有的语言——数学语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符号语言,数学符号是最简洁的文字,表述的内容却极其广泛而丰富,有简洁之美。
1.3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和谐美。有时我们看见的建筑很顺眼,或很别扭是怎样造成的呢?在相似一章中有著名的黄金分割一节,我们得到了答案。原来原因就是建筑物整体构架的和谐程度,呈现在你眼中的视觉效果。例如:众所周知的古巴农神庙的长宽之比约为0.618。不仅是建筑方面,会场景物布置,主持人舞台最佳站位等有关的问题还有许多身边的现象都与黄金分割有关。如果人的肚脐到脚的高度与身高之比为黄金比;此时人体比例最和谐。一幅画卷,宽与长的比例为黄金比时,看起来最美观。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黄金分割点处处,会使声音更甜美。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和谐美之中。
2.要反思、鉴赏数学美
在很多时候,教材后面有许多阅读材料都被忽略掉了,其实是非常值得鉴赏的。例如勾股定理一节后的漫画勾股世界,可以从中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对该定理的证明方法之巧妙,丰富。又如一次函数后面的中国古代漏刻,影子一节中的日晷等等,可以了解许多数学历史趣闻。有时要上网查询一些优秀的作品赏析一下。如我在讲解影子一节后,我让同学们欣赏了2014马年春晚的中国元素,利用影子原理设计创作的作品,同学们看了相当震撼,大有感触,回家设计了一些手影作品,拍成照片,拿回班级大家共同欣赏。我建议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科技宫参观一下,那里有关于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方式,还可以体验圆形车轮和三角形、方形车轮的不同,感受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3.要创造运用数学美
数学的美能够激发和培养人们创造发明的能力。大家熟悉的东方明珠塔,就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的,但是设计师把球形部分放在黄金比的位置,使人看起来是多么的和谐,美观,大方,简洁。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还有古代那些层层宝塔,古人在没有3D打印,参数化软件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丰富的曲线形态,居然是由数列模拟出来的。巴拿马的旋转大厦,整体建筑相对地面你360度。充满对称、和谐大气、古朴的北京故宫建筑群。整体形象是圆形的伦敦之眼等大到古今中外驰名建筑,小到生活中的少儿拼图,积木形状,居家装饰等,无一不是利用了凌驾于数学之美基础上的创造。相比于大师们的创作,我们的学生们在现有基础上也表现的不凡。例如学了平移,旋转,对称等节课后,鉴赏了世界级的数学美。又如在学完所有的图形变换之后,创作出许多几何图案。为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诱发出创造的"火苗",向大师的梦想迈进一步。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参考文献:
[1]《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9(3):40-41
[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9(2):70-71
[3]互联网:数学美与建筑
[4]北师大版中学数学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