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2017-04-27丁光俊
丁光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对小学生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丰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面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保证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和丰富,全面促进小学生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5-01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要综合提升使用中国语言文字并加以运用和表达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艺术性运用语文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在这一基础上尽量使用优美、艺术、准确的词语或语句配合授课,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语文这一课程焕发出永久的活力。下面具体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有甚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成为影响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在课堂讲课过程中,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语文发展和语文素养。
2.1科学性。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本质特征,不仅是语文学科,所有学科的教学都要加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保证学生科学准确地接受到教育学习。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宗旨,从不同角度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腻准确运用教学语言,避免大白话讲课,这是由于如果教师在讲课中经常使用方言,会导致学生接受该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固定的习惯性意识,尤其是对于语文的学习,从歪曲的层面上接受理论知识,这就违背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原则。
2.2典范性。教学语言的典范性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在讲课中的一言一行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本源,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初次接触到语文这一学科,对未知知识充满好奇和幻想,而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本着尽职尽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在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且具有敏锐的听觉,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典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形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当今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必须要加强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不断学习和总结,通过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积极典范,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生动性。对于教学语言来说,还需要体现出其生动性,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强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比较单纯,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情况出发,引用适当的例子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在讲课中,注意口语和教材科学语言的配合使用,不能单一枯燥地讲授课文内容,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體现出生动性的特点。
2.4可接纳性。小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强,且理解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可接纳性。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和涵义,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在讲授中尽量围绕生活,贴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可接纳性要求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教师要不断适应学生,同样学生也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从而保证知识更容易被接纳和吸收。
3.结语
综合全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有科学性、典范性、生动性和可接纳性的特点,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然而对于教学语言更加深层次和鲜明化发展还有待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希望教师和相关教育部门加强重视程度,为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杨蕾.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J].鸭绿江月刊, 2015(3).
[2]秦秀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3).
[3]杜敏.浅谈如何突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增强语言感染力[J].网友世界·云教育, 2014(17):33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