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
2017-04-27刘婷婷
刘婷婷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依据,且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考虑教学重难点,注重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设计。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用语含混不清、无法把握,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有限性等问题。小学童话教学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需要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用词精准,整合三维目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体现童话特点。
关键词:小学童话;教学目标设计;用语定位;整合目标;认知特点
一、目标设计的内涵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同时渗透新课改课程目标的理念,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注重语文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相应的灵活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还要满足学生主观的需求。”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在认识语文教学目标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定向与变向、详细与简略的问题。依照新课标所述:“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理念进行目标的设计。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用语含混不清,无法把握
教师们设计出与童话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用适当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表示在用语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
其一,定位不准。三维目标本质上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在童话学习过程中预期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会学到什么和怎么样去学。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设置,而是从施教者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若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作为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续写这则童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些要求都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结果,是用来引导教师应该如何施教的,并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目标定位,会导致所陈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本质背道而驰。
其二,要求不明。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详尽要求,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童话的内容以及形式,使教师能够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有些教学目标对小学生学习童话的要求规定得很笼统、很空洞,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则常识性童话故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等相关科学常识”,再如《小松鼠找花生》这则童话故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其中的“了解”、“懂得”这类词汇,对小学生要求的弹性很大,没能明确地指出学生达到的目标程度,学生对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了解到什么程度,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生活中,学生是否真正地接近大自然,知道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这一事实。诸如上述词汇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只是主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进行客观的测量,更谈不上充分体现和发挥三维目标的价值与作用了。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应尽量用“朗读、背诵、指出、默写、说出、详述、选择、合并、划分、使用、应用、运用、叙述、阐述、描绘、说明、介绍、塑造、表明”等行为动词,这些词语更具有可测量性和观察性。
其三,层次不清。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各个层次的技能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区别。预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以便教学能够按照预定步骤实施,也便于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中这五部分所蕴含的概念和在理论和实践层次上的要求都是十分模糊的。例如有些童话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童话文体知识”、“学习童话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上述教学目标没有对学生记忆程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进行五大部分的学习做以明确表述。而是讲的非常抽象和含蓄,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模糊不清的用语会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例如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常见措辞:“体会”、“认识”、“感受”、“培养”等这类笼统、语义宽泛的词语,就会为教师的教学分析带来困扰。例如有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写法”,这类目标没有清晰地规定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写法,还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很明显,前者和后者对学生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属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要熟读童话,大致了解写法便可;而后者则属于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此种写法的能力。
2,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符合教材的特点、学情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情景化和具体化体现。这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师、学生和童话题材三方面全面谋划,不仅要制定以学生感知为基础的认知与能力目标,还要制定以能力训练为主导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应制定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把三方面目標有机地融为一体。但就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设计而言,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侧重某一维度,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导致制定的教学目标“残缺不全”。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只不过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难以量化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维”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需要将其整合。如《一路花香》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词,会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提升交流能力,抒发个人的感受。4、了解挑水工巧妙地用破水罐浇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一路花香》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点目标制定的具有整体性,不是零散的三块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10个生字并组词,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贯穿在学习过程中。在过程和方法上,要求学生学习要自主,与同学合作交流,抒发感受,这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目标制定的影响,把教参和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没有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思考如何设计三维目标。教师应思考学生不会哪些知识,从这些不会的方面人手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更能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当前教师更多的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来进行,很少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来进行,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没氛围。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学生对某种观点明明不赞成,但是因为其他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欢迎,他们就选择沉默。客观地讲,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杜绝这种从众的心理产生。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一家独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定位准确,用词精准
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行动者、作用者,反过来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许书明也提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以教学目标针对的主体应定位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身上。
教学目标中词语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例如:《荷叶圆圆》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障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优美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文中词语。在阅读童话时,注重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上述教学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感知、理解、培养”等并不具体,测量性也不高,无法体现出教学预设的标准。由此可见,精确的用词可以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若想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那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强调童话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课堂体验,强调知情意的统一。教师将整合了的三维目标作为童话教学过程的核心,并渗透到童话教学内容中。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相互交融的,不能割裂来看。因此,在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融合。在具体的童话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小学生记忆、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水平有限,不会加工信息,抽象思维欠缺,只是机械地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强,意义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2)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小学生形成的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随着年纪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进而逐渐取代具体形象性思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对儿童的思维的发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等,从而使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童话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照小学生天真、好奇、活泼、爱动、直率、自然的性格特点进行设计,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童话的兴趣,注重小学生在童话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的发展,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4.体现童话特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童话特点。首先,要体现童话的艺术幻想特点,教会学生辨析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可将教学目标设计为: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合理想象,体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贫苦儿童悲惨的境遇。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其次,要体现童话的拟人、夸张、象征特点。童话经常把动植物人格化,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则童话,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了之后,觉得“没有尾巴多难看”,是人的情感,它去借尾巴时,话语谦虚有礼貌,是人的行为。再如《丑小鸭》,丑小鸭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愿意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事情发生。原本丑的变美了,证实了“人不可貌像”这一道理。可以说童话的这种幻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意义。最后,要体现童话的故事情节。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借”。小壁虎每次“借”的地点和对象均不同,童話中自然要介绍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