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村”何以变“山城”

2017-04-27李高产彭翠楠欧阳长远刘洪浩

支点 2017年4期
关键词:利川市万州山村

李高产+彭翠楠++欧阳长远+刘洪浩

核心提示:昔日的苏马荡,“凉”是它的软肋。避暑经济来临,“凉”却成了它的最大卖点。

在恩施州利川市鄂渝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奇特所在,那便是苏马荡。

夏天,来此避暑的人数众多,这里像大城市一样拥挤。临近冬天,避暑人群纷纷离去,唯留林海雪原赏景人。

苏马荡原名苏马凼,在恩施方言里,凼是指村里的一片小水洼,苏马凼即老虎喝水的地方。后因荡更有诗意,便改名为苏马荡。

没到过苏马荡的人,都很难相信,这么一片不起眼的小水洼,却能在短短6年间一跃发展成为规划面积达22.64平方公里、拥有近20万人的“小城”。

这座“小城”形成的动力是什么?未来将走向何方?它能为当下全国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近日,《支点》记者采访了苏马荡变迁的见证者、建设者,一探究竟。

24℃的气候,催生避暑新秀苏马荡

从利川市区驱车37公里、约30分钟,即可到达苏马荡所在地谋道镇。这里平均海拔1400米,夏天温度在24℃左右,比万州至少低10℃。

尽管夏天有近20万人口居住在这里,但苏马荡在行政等级上还不是镇,它隶属于利川市谋道镇。

作为省域边界小镇,谋道镇与万州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地之间亲戚关系众多、走动频繁,每到夏日,热得受不了的万州人,爱到十分凉爽的谋道镇走亲戚,尤其最爱到浓荫匝地、山泉甘冽的苏马荡吹吹凉风、看看风景。

久而久之,先富起来的万州人开始盘算:“能不能与苏马荡的亲戚合作建房,让自己住得更自在一些?”

于是,2008-2009年间,由“万州人出钱、苏马荡村民出地”的四五层高的民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除了自住,这些民房更多地租给了闻风而来乘凉的万州人,甚至更远一些的重庆市区人。

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到避暑地产的巨大需求,就开始通过土地流转的办法,购买苏马荡村民的宅基地,建成小产权房售卖。

2009年,国土资源部向地方政府重申,坚决叫停小产权房。尽管当时的政策禁止小产权房开发,但以重庆、武汉为主的外地人对苏马荡避暑房的需求却不减反增。

持续高烧的市场需求,让政府、开发商和老百姓都难以平静。本着对历史、对老百姓、对开发商负责的态度,2011年8月刚刚就任谋道镇镇长的王厚军,意识到只能用大产权房挤压小产权房建设。

“当年,镇政府便与30多家优质开发商签订了协议,让他们合理合规开发大产权房。”谈起那次签约,王厚军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镇政府是没有权力签约的,政府和开发商都冒了很大风险!”

苏马荡人罗时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2009年,因送女儿到重庆上大学,罗时榮发现重庆市的南山上有大量旅游地产楼盘在售,便想过在苏马荡复制开发避暑房。

但直到2011年,镇政府允许大力发展大产权房,罗才和朋友一起决定开发避暑房,并成为与谋道镇政府首批签约的30多家地产商之一。

事后证明,镇政府和开发商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2012年月,罗时荣开发的首个楼盘“夏都”,共12万平方米、2400套小户型避暑房,开盘即售罄。

2012年6月,利川市委、市政府成立指挥部统筹推进苏马荡建设管理。当年11月,利川市委、市政府又考虑到谋道镇政府与开发商签订的协议的风险问题,将与开发商签订的协议转到了市级层面,来依法依规开发。

看到避暑房开发的巨大红利,万州等地的开发商也蜂拥而至。

蒲素祥是较早进入苏马荡的外地开发商,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急切心情:“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并不十分具备,但市场需求太大,我们不想错过,很多时候都是先建房、销售,然后再慢慢去完善手续。”

后期抵达的开发商,也抱有同样心态。

在市场洪流的裹挟下,短短6年苏马荡建成区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建成度假小区63个,已售商品房5万套。夏日来临,在此居住的人口已近20万。

“软肋”成“卖点”,“山村”变“山城”

只要懂得并善于利用市场,所谓的不利条件也会迅速转变成财富。苏马荡为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昔日的苏马荡,“凉”是它的软肋。见证苏马荡今昔的杨正龙介绍:“在靠种地谋生的日子里,这里的高山冷浸田完全养不活一方人,全镇7.4万人有4万多人在外务工。”

避暑经济来临,“凉”却成了苏马荡的最大卖点。当武汉、重庆、成都等周边火炉城市的市民经受不住夏天40℃高温的炙烤时,都会贪恋这点凉。

“这是一座夏日如秋的城市。”王厚军坦陈,每年自5月份起,来自重庆、武汉甚至上海的居民,就会陆续向苏马荡聚集。“在苏马荡狭窄的街道上,跑的多是重庆、武汉等地来的车辆。”

漫步在苏马荡的街道上,穿梭在63个错落有致、具有欧式风格的现代化园林小区之间,记者仿佛是到了国外。在楼间空地和文化广场上,打球、跳舞、下棋的人们,各得其所、怡然自得,俨然一片世外桃源景象。

20万人的涌入,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经济活跃度。

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楼盘,催生了2万多个水电工、物管员、保洁员、售楼员等工作岗位,也带动了建材、家电、装饰装潢以及餐饮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据统计,以苏马荡为主体的谋道镇,现有各类市场主体3471个,只比位于利川市主城区的东城区少500个。

7.4万谋道镇原住民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当然,受益最大的当数苏马荡所辖8个村的村民。2016年底,他们的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户均存款73.2万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6倍、8.8倍。

如果说纵向对比还体现不出变化之大,横向对比则让谋道镇镇委书记陈建平很是感慨:短短6年,谋道镇就从全市中等偏下水平上升到了“四个第一”——即常住人口规模第一,峰值时近20万人;固定资产投资第一,累计达100亿元;财政贡献第一,和一个县的体量相当;居民存款总额第一,每年均达10亿元。

“借”得山水巧做文。因善于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6年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山村”变成一座繁华的“山城”,并走出了一条“避暑+城镇化”的路子,谋道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旅游名镇”,正争创“全国知名的旅游特色小镇”“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

“光有名气还不行,更要有内涵。”陈建平透露,谋道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所拥有的文化古迹占全市的1/3。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设想,利川将充分发挥苏马荡对全域旅游的带动作用,再开发打造具有现代休闲农业风范的田园综合体,在文旅、农旅结合的道路上走得更铿锵有力。

小马拉大车,“钱”途遇尴尬

发展的欲望,可让我们生产更多,却不一定能让我们承载更多。

6年的高歌猛进,20万人的人潮汹涌,让山城繁华似锦,但繁华背后也不乏挑战。

最大的挑战,乃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严重不足。苏马荡原住民仅400余人,谋道镇原集镇常住人口也不到2万人,水、电、气、路、医院、停车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均按此规模配置。

可汹涌而来的客流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们辗转前来,只为躲避高温,或为吸一口新鲜空气。每到夏季,进出苏马荡的大道上就排起了长龙, 各小区缺水缺电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也常被游人诟病……

利川市委、市政府其实早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开发过程中也很注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提升,6年先后投入15亿元改善基础设施。但面对一个连镇都称不上的省域边界小城,省、州、市的支持或有政策限制,或有资金压力。不过,其峰值人口已超过一个县城的现实,让苏马荡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管理都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这种尴尬如今更加凸显。”王厚军指出,“苏马荡是武汉、重庆等城市中等收入人群的夏日‘行宫,他们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比当地人更高,这也给苏马荡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建平补充说,苏马荡现在的基础设施配套只能保基本,要想让前来避暑的人住得舒心舒适,政府和社会还得继续投入20亿元,用于水电、路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停车场、公共厕所、酒店、医院等配套设施。

硬件设施建设只是钱的问题,比钱更难解决的是体制机制。

王厚军介绍,苏马荡在行政体制上隶属利川市謀道镇,谋道镇现有公务员66人,其中除协管力量外,警察9人,城管4人。这么少的公务员,虽然每天加班加点,仍然很难提供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提起苏马荡目前面临的尴尬,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也向《支点》记者坦陈,因为行政执法权只赋予到县市一级,乡镇政府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导致苏马荡执法主体缺失,难以及时有效解决土地违法、林地违法、建设违法、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服务和社会治理难度非常大。

要继续绽放,亟需体制突破

“人间避暑好地方,中国最美苏马荡。”宣传口号可以喊到极致,但建设升级却无止境。

受市场力量的催发,苏马荡确实走在了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前列,但又因政府人力、财力跟不上人口涌入的速度,苏马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上尴尬。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志平认为,“对其他特色小镇来说,苏马荡的发展经验和问题,不失为一种探索。”

沙玉山认同这一说法。“我们想把每个项目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整个利川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通过打造一个升级版的苏马荡,便于我们在全市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复制。”

升级苏马荡,谋道在行动。

陈建平说,未来除了利用好占全市1/3的文物古迹和对苏马荡进行升级打造外,还将重点建设好中国水杉植物园、齐岳山风电观光园、鱼木寨民俗文化体验园、船头寨历史文化保护园。

沙玉山重点强调:“‘复制版的苏马荡体量要小一些,最好不要超过3万人。”他希望更多有内涵的“苏马荡”能吸引游客在利川多住几天。

“让游客多体验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一旦‘候鸟成了住客,旅游成了旅居,有了人气和需求,利川的各种产业就会发展起来,脱贫摘帽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沙玉山说。

这样的慢游和旅居,对区域经济的价值更大,但也对基础设施投入和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利川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市),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6年才达9.5亿元,保民生的压力已很大,搞不了大手笔的建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建议,省政府可借鉴“小池模式”,把谋道镇建设成为跨省“特区小镇”,在省级层面给予更多资源、项目、政策支持和权限,像全国支持深圳特区建设一样。或者,将谋道镇升格为副县级镇,下放部分市级权力,赋予其经济社会和行政事务的相关管理职能,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苏马荡,中国最美的小地方。在当前全国大力推行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下,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继续绽放?

我们拭目以待。(支点杂志2017年4月刊)

猜你喜欢

利川市万州山村
山村日出
山村一天一个样
我们万州人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沉寂山村崛起时
招商引资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利川市的调查为例
着力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基于利川市发展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利川市为例
基层人大代表有位更要有为——以利川市团堡镇为例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