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资本与流量都不如勇敢重要
2017-04-27袁阳平张玲玲
袁阳平+张玲玲
核心提示:共享单车市场鹿死谁手?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去年10月,金沙江创投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称,共享单车之战会在去年年底结束,其之前看好并投资的ofo会最终获胜。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今年开春后,武汉共享单车市场迅速被摩拜单车占领。
有业界人士告诉记者,为抢占武汉市场,朱啸虎的侄女朱海彦空降江城。ofo创始人兼CEO戴威来汉,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达成战略合作。戴威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也好、流量也好、产品方向也好,在真正的创业者面前可能都不重要,唯一最重要的是创业者一定要勇敢。”
在骑行爱好中发现点子
《支点》 :为什么选择骑行来作为创业的起点?
戴威:2013年,我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并没有马上去工作,而是选择到祖国西部青海大通县东峡镇当一名支教的数学老师。由于东峡镇地处偏远,从那里到县城需要倒好几次公共汽车,且山路崎岖,每进一次城骨头就像散架一样,非常痛苦。
后来,我和支教的同事一起商量,在县城买一辆山地车,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当作便利的交通工具。这就像冥冥中的缘定,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骑行,基本每个周末都要骑车往返县城和镇里,有时还会骑去更远的地方。一年下来,骑车看遍了青海大部分的壮美河山,这段经历让我十分难忘。就这样,我成了重度骑行爱好者。
《支点》: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创业想法的?
戴威:从西部支教回来,我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一边上学,一边继续骑行,从开始自己骑,到两三个朋友一起骑,最后发展成一个拥有四五十号人的骑行组织,那个时候,我便开始考虑创业,希望用一种共享、愉悦的方式“经营”好骑行旅游,把绿色环保健康的骑行运动推广给更多的人。
《支点》:“骑行旅游”这个想法刚开始是怎么落地的?
戴威:2014年,我们的骑行组织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在一年的时间内,成立了骑行领队团,开拓出近10条骑行旅游线路,发展骑行爱好者近两千人,组织了环富士山、环济州岛、环海南岛等多次大型骑行旅游活动,我们的骑行团在北京骑行组织里算是领队最专业、路线最丰富的户外组织之一。
《支点》:后来为什么放弃了“骑行旅游”项目呢?
戴威:因为后来我发现,尽管骑行爱好者很多,骑行户外的市场发展很大,但是对于资金有限的骑行社團组织来说,低频、小众、收入来源无保障、户外风险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束缚了其更好地发展。那个时候,整个团的经费只剩下400元,留下的领队们聚在一起,想着渺茫的前途几乎崩溃。好在我不是一个轻易说放弃的人,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在骑行这个行业里一定可以找出更好的发展路径。
发迹于校园的模式
《支点》:您是如何萌生做共享单车这个想法的?
戴威:我们在读书期间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校园大、校区多,自行车是最方便快速的交通工具。但骑车也有些烦恼,比如,我本科4年丢了四辆自行车,再加上平时有的时候会遇到车停在学校东门,我却从西门回来了的情况;遇到急事时,自行车却不在身边,想骑又骑不了,干着急没办法。
我们团队的核心团员都是刚毕业或者在读的大学生,有一天,大家继续聚在一起探讨社团未来的时候,聊起了这些学校里的尴尬事,越聊越兴奋,越有共鸣。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共享的方式,去解决校园代步的问题。
《支点》:共享单车的想法从诞生到组建用了多久?
戴威:这个想法产生以后,我们随即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寻找创业伙伴,要懂技术的、要懂产品开发的、要懂运营的、要懂市场的……最终找到了十几位热爱自行车又具备一些创业经验的人。
《支点》:当时的ofo对校园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戴威:ofo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人们最后1-2公里的出行问题。在ofo共享单车整个项目孵化过程中,我们团队走遍了北京近20所高校,对学生的出行以及自行车需求进行了详细调研。随后,就研制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智能车锁,并购买和回收自行车,进行统一改造。我们通过将每一辆自行车装上车牌以及共享硬件,在校园里实现随取随用,不用寻找固定的停车桩。通过移动终端租用也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交通出行,并且价格非常低,比自己买车要便宜很多。
《支点》: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出行等网约车给市民带来全新的出行方式,且已走在前头。您认为共享单车不同之处在哪里?
戴威:ofo共享单车是一次创业,但是我更坚信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为我们在做共享的经济模型,比现在世界上任何的共享经济模型都要复杂。我认为,即使是共享经济的鼻祖Airbnb、优步(Uber),他们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也是有人的参与,有房东、有司机作为媒介的,而在ofo共享单车的交易过程中,是没有人参与的,一个用户看到了一辆ofo共享单车,他只需要打开手机、输入车牌号、解锁、骑车,到达目的地以后锁车、支付,整个过程不需要第三方作为媒介搭桥,这套模式看似简单,其实在这样的共享经济模式里,如何能够通过机制的设计,以及互联网技术去解决效率和信任的问题,十分不容易。
《支点》:商业模式又是怎样的?
戴威:我觉得,ofo做的是未来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共享单车现在解决了校园出行的代步难题,也让学生、老师们都参与到了共享平台上,共享他人的闲置资源以及提供自己的闲置资源,如果这一自循环能够顺利运转起来,那么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项目就不是难事了。
可以说,ofo垄断了99%的校园市场。从去年11月ofo进城,今年全国目标投放200座城市,将覆盖到国内四线城市。目前ofo已经有了20%的净利润,今年很有可能盈利。
武汉市场足够大
《支点》:目前在武汉市场,已有摩拜单车、小鸣单车等抢占市场,竞争激烈。您如何看待这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
戴威:今年2月,我们在武汉投入运营的单车超过3万辆,到4月底前,我们将再投放超过10万辆升级版的“小黄车”,服务也会随之升级。同时,今年全年在武汉的投放量也将根据市场运营情况进一步增加。虽然武汉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入驻,但是市场足够大,且远未饱和。
《支点》:共享单车自从诞生就一直是高歌猛进、极速发展,目前广大用户们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合适的停车位、被强行收取“看管费”,甚至出现单车被破坏的状况,这也是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您怎么看?
戴威: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已聘请了大量工人,负责日常维修、更换,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引导用户合理停放;在非高峰时段,负责巡逻,调配车辆,将乱停乱放车辆合理摆放。同时,公司也在与商场和写字楼的物业洽谈,让他们提供专门区域,画出明显标志,以供停车。
《支点》:公司的全国共享服务中心选择落户武汉后,该服务中心的侧重点有哪些方面?
戴威:ofo在全国有三大运营总部,武汉是其中之一。我们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率先在武汉投放,辐射华中地区。
全国共享服务中心落户武汉后,将承担技术研发、客户维护、运营支持等功能,并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放城市出行大数据,为道路规划、城市建设、公众健康等提供决策支持。
在武汉,我们还将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起设立无桩智能共享单车示范点,共建全国首套示范性共享单车精细化运营体系。
创业不是为了融资
《支点》:您如何看待资本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戴威:首先,我認为资本的本性是很聪明的,它会根据你项目的价值来预估需要投入的资金。对于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没必要太在意起步资金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要敢于试错。事实上,ofo项目启动资金只有20万元,我们还是做了坚定的尝试,最终D轮融到了4.5亿美元。
其次,不要为了融资而融资,尤其是拿到了种子轮的公司,不要觉得自己创业很成功,会马上获得A轮融资,这是不现实的。创业不是为了融资,创业的终极价值是为客户提供价值,关键是选对方向和做对产品。
《支点》:我们看到,为获取市场流量,不少公司采取补贴的方式抢占市场。您是如何理解花钱买流量的?
戴威: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钱换用户。我们做骑行旅游的时候,当公司拿到100万元融资时,大家非常激动、开心,觉得好有钱,看到滴滴出行都在烧钱去获取用户,我们也学着去烧钱。当时,我们给一个用户补贴3块钱,就是微信扫码送一瓶脉动饮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花完了这100万元,还以为用完了就会马上融到钱,但是到2015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们发现公司账户上就剩下四五百块钱,大家非常痛苦。
后来我们绝处逢生,开始转型做共享单车。这次,我们改变了之前的补贴战略,ofo共享单车从第一个用户到第一万个用户,都没有补贴一分钱,到现在也没有花钱去买流量。
用户的流量是真实存在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产品、好的方向。真正好的产品是自带流量的,它的推出会在一夜之间爆发。
《支点》:对于一个创业项目来来说,您认为决定它最终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戴威:我认为是产品的方向,如果在错误方向跑得太使劲,可能会给未来的转型带来很大的麻烦和痛苦。要去发掘用户的真正需求,真需求和伪需求用英文词去判断理解,“need”和“want”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创业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有了这点意识,公司融到钱后去挖掘新方向就会用这个方法去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它,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先不要做。我们需要在选择产品和方向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事实上,资本也好、流量也好、产品方向也好,在真正的创业者面前可能都不重要,唯一最重要的是创业者一定要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