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夕夜留守少年自杀:我不想做有父母的孤儿

2017-04-27谢际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龙儿童孩子

谢际春

小龙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他由爷爷奶奶抚养,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少年。小龙的父母在外发展得不好,父亲脾气暴躁,不仅无暇过问他的学习和生活,还经常把怒火撒在他身上。而小龙性格孤僻,自尊心和逆反心较强,致使父子关系很紧张。小龙留下的遗书表明了他轻生的原因:

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没有!别人都有美好的童年,而我却只有在阴暗的阳光里度过……

我死了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解脱,从而为家庭减轻负担,为他们(省)下一笔钱,同时我将不再受我爸爸的气……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兴了,因为不会有什么事烦你了……

和孩子相守,不要留守

无法想象,是怎样的孤独和无望,才能让一个15岁的花季少年选择在除夕夜赴死。因为经常参与留守儿童项目工作,我知道,有许许多多像小龙一样的孩子徘徊在绝望的边缘。

记得2015年,毕节4个留守儿童喝农药死亡的事件轰动全国,我的一个朋友想到在她们公司打工的保安经理老家有两个留守孩子,马上跑去问他:“你们家情况怎么样?孩子跟你亲吗?你想孩子吗?”他说:“怎么不想,常常想得哭呢。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可是得多挣点儿钱啊。老家实在是没有工作机会,村里的人都走光了……”

朋友又问:“你老婆不也来北京打工了吗?干吗不把孩子一起接来?”他黯然摇头。其实,他们的收入加起来有8000元,郊区的房租不高,是有条件带孩子一起生活的,他却无奈地说:“我和老婆提过几次把孩子接来,可她总说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太累了。其实,我知道能挺过去,最不济还可以请老人过来帮帮忙,办法总是有的。”说到这里,他低下头:“都怪我,懒得想这些,总觉得村子里的人都这样,也就认为是正常的。”

这件事让朋友很受触动,她对我说:“做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其实都是马后炮,治标不治本;以前我经常给留守儿童捐钱,现在发现,问题不全在钱上,就像这个保安经理。”我点头:“是,中国有902万留守儿童,心理团队的救助杯水车薪,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替代父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抚平他们的创伤。我们应该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年轻父母都在外忙着打工,我们没有机会接触、教育他们,他们也没有意识和意愿来学习,这两代已经很难改变了。我只寄希望于现在的这批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和他们的下一代终结悲剧的循环。至少,他们会记得,他们曾多么渴望父母的爱。希望他们成为父母时,会明白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保安经理的事几个月后有了变化,他辞职了。大的孩子快要上小学没法来京,于是他选择回家乡的小县城打工,收入只有北京的一半不到,但可以将孩子们带在身边。孩子们自然欢呼雀跃,但他老婆执意留在北京,他只能一人回去。虽然婚姻面临考验,但他仍然坚定自己的做法,他说:“老婆比较倔,这事还得慢慢来。”

不可否认,留守儿童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客观的现实问题等,但是,我想强调个人观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多数打工者并未经过思考,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结婚生子、养育方式,几乎只是简单的从众,只因为身边的人都这么干,然后众口一声地说外出挣钱是为了孩子。但保安经理的例子告诉我们,贫困、就业机会少并不是将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为了孩子”更是站不住脚的逻辑。保安经理在文化教育公司打工,耳濡目染,并受到毕节事件的震撼,观念发生了转变,认同了朋友跟他讲的“真为孩子好,就要和他们在一起;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的陪伴”,才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困难,不再让孩子留守。

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外国朋友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父母不和孩子在一起。有人辩称,“老外不了解中国国情,如果看到贫困地区,就会理解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毕节算典型的贫困地区吧,可4个孩子住的房子很漂亮,盖房花了20多万元!这些钱无论在哪个城镇,都足够父母带着孩子租房过上好多年!可见,留守儿童现象,跟贫困、时代潮流有关,更与陈腐观念、人性教育缺失有关。

糟糕的是,媒体报道也常走入误区,片面渲染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的不易,讓年幼的孩子去理解甚至感恩、孝顺父母。每当此时,我都感到悲愤无奈,社会的导向似乎都在朝向“金钱万能”。他们不知道,孩子和父母分开,是违反人性甚至动物本性的行为。很多留守儿童,实质上就像被父母抛弃的孤儿一样。西方战时孤儿院的追踪研究和黑猩猩动物实验证实:没有父母的孤儿即使吃饱穿暖,患病率、死亡率也均远高于正常儿童,而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水平则低于正常儿童;自小被带离母猩猩的小猩猩,性格孤僻、焦躁,长大后无法融入猩群,患上严重心理疾病。

孩子,需要爱的喂养

绝望是导致死亡的杀手,而爱的匮乏最容易让人绝望。

在除夕这个团圆喜庆节日的衬托下,在青春期敏感而脆弱的感知刺激下,没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一丝爱、关怀和温暖,却只有挨骂的小龙,只会觉得加倍冰冷和心酸。他看不到父亲会改脾气的希望,看不到自己有其他光明选择的机会,找不到活下去的乐趣和意义,此时,死亡解脱对他充满了诱惑力。

毕节的4个孩子也是一样的绝望,漂亮的房子里到处是大小便,孩子们有床铺却睡在地上,无人照料、自生自灭。在任何没有爱的地方,再漂亮也会变成荒漠,成为绝望生起之处。

所有留守儿童的惨案都在讲述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孩子不仅需要吃饱穿暖,更需要爱的喂养才能好好活下去。但是,有很多父母不懂,不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城市里也有很多人以挣多些钱给孩子作为爱孩子的主要方式。多年的心理工作中我常讶异,当今社会,凡是人性的基本教育,如爱的教育、性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恋爱的教育、婚姻的教育、父母的教育等统统都是缺失的,就连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旨在提高能力和技巧,对人生真正重要和困惑的上述话题却很少谈及。

我有两个印象深刻的留守儿童长大成才的来访者,按世俗定义,她们可被冠以农村飞出的金凤凰,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并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有房、有车、步入中产。她们一个为婚姻而来,一个为亲子关系而来,看似不相同,但谈到后来,却发现都是源于爱的缺陷。

一个说:“我和丈夫经人介绍认识,各方面相当,就结婚了……可我觉得他不爱我,我也不爱他……虽然他对我挺好,但我感觉他是累赘、拖累我……我才发现,我从没有体验过爱,无论是被爱还是爱人……我很好奇,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怎样才能爱上一个人?”另一个总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有些不对劲,我帮她概括:“你做了所有你认为一个好妈妈应该做的,花钱、花时间陪孩子,尽职尽责,没人说你半点儿不是。但你自己却感觉和孩子没有深的情感联结,心里没有孩子。孩子黏你,你觉得讨厌,不喜欢和她亲密,为此你感到内疚、自责……”

她们是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是心理发展、社会功能相对好的那一小部分人,可还是因为早年爱的缺失在成人期遇到了爱和关系的困难,更不用说其他不像她们这般幸运的留守儿童了。所以,心理学家才会一直强调父母与孩子建立安全的、爱的依恋关系有多么重要,对孩子来说,重要到关乎生死存亡。

爱的启蒙,需要父母从孩子出生起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谐调的情感回应、温暖的怀抱和爱抚开启。而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不断调整爱的方式以配合他成长的需要,如玩耍、游戏、讲故事、鼓励、分享、理解、尊重,也包括制定规则、讲道理、建立界限、批评、放手……

0~3岁是关键期,但主要是需要妈妈,这时爸爸可以出去打工;3~6岁,爸爸一定要出现;小学阶段,最好一家人在一起。如果这几个阶段顺利,孩子就会有比较好的心理基础,后面即使分开也不会产生问题和影响彼此感情。

做父母,要明白你的责任

父母的爱还意味着教育和榜样,成为父母,是责任重大的事情。

可许许多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生孩子之前,并没有考虑即将肩负责任,也没准备好要成为孩子人生的榜样。他们要么什么都不想随便就生了;要么只把生孩子当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管生不管养;要么认为给钱让他们吃饱即可;要么像小龙的父亲把孩子当撒气筒……

责任的丧失势必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希望小龙的事情能唤醒更多人:一、年轻人在要孩子之前要想清楚责任;二、将孩子留守的父母,要想办法和孩子在一起,一时无法改变现状的,也要尽量多和孩子联系,多一些爱的表达和关心;三、意识到自己缺失的,要及时来学习情感功课;四、既然孩子有赡养父母的义务,那么父母也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希望相关法律可以完善。

猜你喜欢

小龙儿童孩子
留守儿童
可怕的绿怪蛙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孩子的画
小龙星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