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的人物形象

2017-04-27汤浩付群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波洛阿加莎克里斯蒂

汤浩+付群芳

摘 要: 作为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核心角色,波洛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观察细致,洞察人心,极端追求法制的公平和正义。但这些都无法遮掩他那一颗饱含柔情的心。

關键词: 东方快车谋杀案;赫尔克里·波洛;阿加莎·克里斯蒂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75-02

一、 作家作品及角色简介

1934年出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为广大读者开启了自爱伦坡和继柯南·道尔之后的另一种侦探小说的形式:在原先相对固定环境中的创造出人意料的多人谋杀案。除了极富有创造力的新思路,小说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成熟高超的人物形象勾勒、塑造技巧,赫尔克里·波洛的人物形象是这部小说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赫尔克里·波洛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核心角色。他无论在外表上还是性格上都十分独特,鲜明易认。他挑剔,自傲甚至自恋,喜欢名牌皮鞋,蓄着标志性的神气胡子,十分特立独行。拜以他为主角的大量作品之赐(总共有三十四本长篇小说,五十五篇短篇故事),他成为最出名的侦探之一,同时也是侦探小说史上最杰出、最受欢迎的角色形象之一,甚至对后世侦探角色的塑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二、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的人物形象

1. 诙谐世故

波洛诙谐世故的特点在小说开头月台送别的那段描写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气很寒冷,“一阵寒风呼啸着朝月台刮来。两人都哆嗦了一下。”代表将军前来送别的杜波斯克中尉忍不住偷偷瞥了自己的手表发现离发车时间只有五分钟了!但他又怕被对方发现自己深埋在心中给予送走对方的想法,一切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于是又急忙说起说话来”。生怕言谈中断冷场遭致对方不快,这场送别的对话背后的心理斗争就表现尤为精彩。中尉的送别词尽显才华,“他事先就想好了这些话,特地将它保留到最后的时刻。这是几句非优美、精练的话”。而波洛侦探也配合得很好,“为了不至于显得相形见绌,波洛先生的答词同样优动听”。一个是被安排来送行的士兵,一个是尊贵的客人。士兵的一方觉得“这一任务,真是不值得令人羡慕的”,但却由不能拒绝更不能表现出任何的不满,而客人的另一方也是一本正经。两人在漫无目的的谈话中表现的非常积极,好像谈兴正浓,好像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寒冷刺骨”。两人最后尽全力完美演出了这场送别大戏,看起来两人是惺惺相惜,依依写别。在人们感慨双方强大的社交能力能力的同时,也有些哭笑不得。赫尔克里·波洛的诙谐世故在小说的开头被作者用这样的方式给展现了出来。

接下来,作者通过车上乘客的眼睛向人们展示了波洛的外貌特征:“她从未见过在穿著上把自己围裹得如此严密的”,“身材矮小”,“衣领一直围裹到耳朵,整个脸只露出一只淡红色的鼻子和两撇尖角向上翘的胡子”的贵宾,总让人有种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的视觉既视感,又有点幽默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诙谐。在人们的眼中,“那个小个儿脱下帽子,他的脑袋多么像个鸡蛋啊!”“这个小个儿的模样真可笑。这样的小个儿,谁也不会放在眼里的”,但就是这样让人不敢太过恭维的形象却处处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并且决定了随后发生的事件的走向。

2. 洞察入微

在小说情节的不断进展中,侦探波洛展现了他时刻保持着的强大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貌似无意间发现列车员说话时的“一手摊开,若有所指”时,波洛立刻领会,马上“往他手里放了一张折拢的钞票”。这显然与他细致的观察还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与车上乘客接触的过程中,也许是出于职业病的原因,他的观察和分析展现得一览无余,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扑朔迷离的案情在他的推理下一层层被揭开。

波洛能确切地猜出这个英国人的心思,知道他在自言自语地说:“该死的外国佬。”

作为一名优秀侦探,波洛在专业能力上应该是非常出色的,无论是面对“镇定能干的”德尔汗小姐,还是谨慎善感的阿布斯诺特上校,从简单的言语和零星的动作上,波洛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甚至推断他们的举止“很符合他们的民族习惯”。

3. 自傲

作为一名成名已久的专业法律从业人士,波洛一直保留着自己的骄傲,对于他人冒犯自己的举止表达出了明显的不满和拒绝。

在拒绝了谋杀案死者雷切特的聘请之时,波洛没有采取那么多的动作,以直接简短的语言和行动拒绝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也表现了波洛的骄傲和不妥协的个性。

“要是你能原谅我说话唐突的话──那我说,我不喜欢你的这副尊容,雷切特先生。”

说着,他就离开了餐车。

案发以后,波洛来到现场,和死者的秘书交谈,对方完全不知晓自己的作为大侦探的鼎鼎大名。波洛对于这种明显的冒犯表现出了明显的厌恶,这又让人哭笑不得,这让人们对于波洛的形象的理解出现了一丝柔性。波洛满怀自信,一本正经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身份,为了让对方聆听的更仔细些,他甚至有故意的“停顿了一下”。但却发现自己在业内树立的鼎鼎大名面前,对方居然无动于衷。如果波洛是期待这话能起某种效果的话,那他一无所获。”对方在听到自己鼎鼎大名之后理应表现得如雷贯耳,受宠若惊,但事实行上,对方却毫无反应,才晓得自己的话都是对牛弹琴,对方甚至以“一直以为这是个做女子服装的裁缝哩”的话来排遣这位著名侦探。“此景对于波洛这位极为自负的老侦探带来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波洛深受打击。这甚至让波洛觉得“厌恶”, “这不可思议”。

这真让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

4. 矛盾的内心

小说中的波洛有着远超常人的近乎愚昧的固执,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小说中他反复强调:案情一旦有他插手,绝不半途而废,直至查出事情的真相为止。因为事情的真相几乎是他的最高信仰。在他的思想中法律和真相近乎于他本身,但是随着案情逐步抽丝剥茧,真正的真相呈现在他的眼前——小说中唯一的死者,其实是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曾经在得到大笔赎金之后仍然残忍杀害了被他绑架的3岁小女孩并且逃之夭夭。在此之后,这件事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多个家庭因此离散,多人也因此受累身死。而这个万恶的绑匪却从此改名换姓,靠着到手的巨额赎金舒舒服服的过日子,直到在列车上被十二名复仇者杀死。真相大白以后,复仇者们心中忐忑不安,其实波洛侦探也不知该如何自处。本应代表法理的他却没有做出符合法律预期的裁决,反而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从容的放过了“凶手们”。 本应将对恶棍复仇的凶手们送进警察局的大侦探将强烈正义感化作了浓浓的柔情。一切看起来是这么的大度,可是其心中的冲突却显而易见,将其潜藏在心中的人性揭露无疑,但又对自己的失职无法介怀。

“我去准备报告书吧。对警察,也是对我的良心的……”

波洛说完独自走了出去。

作为法律的代言人,其实波洛也应该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在做出充满人性的最终的决定的那一瞬间,波洛的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或许这也是在波洛系列小说结尾部分,波洛这样一个充满了代表法理又人情味的睿智英雄却以悲剧英雄式的落幕的原因吧。当法津失去意义,波洛举起计划以久的,代表正义,开枪。消灭了自己的罪恶,也带走了不可破灭的悖论,却留下了许多不能磨灭的东西,于无声处振聋发聩,震撼世人。波洛死的很妙,也捍卫了一生的原则:追求真相,法津公正。

三、总结

总体上而言,波洛继承了较多的传统的英式侦探形象,但是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与福尔摩斯以及奥古斯特·杜宾不一样的是,他给人留下来的东西更多,他往往独自一人却并非硬汉,在作品中表现的也没有杜宾那样完美,福尔摩斯那样机智,但却展现了顽强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思想更加深邃,甚至给人以内向的错觉,相对于他的职业而言,笔者更加倾向于把他当做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人来看待。他比较健谈并且往往切中肯綮。人们对他印象很好,他应对各种状况也很得体,当然始终都带着波洛味道的英式幽默和骄傲的固执。

猜你喜欢

波洛阿加莎克里斯蒂
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获荣誉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魔幻时刻
全球视野中的克里斯蒂娃研究——第二届克里斯蒂娃研究会国际研讨会述评
冰冷的椅子
女盗贼的把戏
321号房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