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郧关考
2017-04-27陈敬华陈君蓝晓玲陈静
陈敬华+陈君+蓝晓玲+陈静
摘 要: “郧关”是楚国西北部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军事屏障,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史界对郧关有很多研究,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对郧关因何而名,遗址在哪里等问题,尚未能达成共识。本文依据史志和调研资料,通过史典溯源、得名渊缘、考古发现、《津关令》印证、历史作用五个渐进的辨考过程,考证郧关一词来自司马迁《史记》,得名于楚伐绞建制命名,其遗址在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随着时代演进和战争需要,郧关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关键词: 郧关;绞国;堵阳;津关;郧阳;店子河;楚武王;秦山汉水
中图分类号: K9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26-07
春秋时期,“郧关”是楚国西北边陲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军事屏障,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文史界对郧关作了很多研究,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對郧关因何而名,遗址在哪里,是否真实存在等问题,各抒己见,未能达成共识。于此,本文依据史志及调研等考析资料,通过史典溯源、得名渊缘、考古发现、汉初《津关令》印证、历史作用五个渐进的过程,考证郧关一词来自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得名于楚伐绞建制命名,考古发现是秦楚文化交融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尤其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津关令》印证,是大汉帝国的五大军事要塞之一,随着时代演进和战争需要,郧关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一、史典溯源
郧关,《郧县志》(1840—1994年):“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南巡,返回时经安陆,由郧关(郧县)返回咸阳”[1]89。《郧阳府志》(康熙版):“秦始皇东巡,以郧关归”[2]。从郧县志、郧阳府志可知,郧关就在郧县境内,其始设时间在秦始皇南巡经安陆,由郧关返回咸阳城以前。
为考证郧关一词在郧县志、郧阳府志上记载的真实性,寻根探源话郧关,史海觅根求得史证有: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武陵,上庸,长利。有郧关。”[3]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4]
引文中,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约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两书成(修)书时间相距约200年,两位大史学家均在其帝王本纪的正史中,记载且界定了郧关的地理方位和属地,证明了西汉前,在今鄂豫陕渝四省交界地,确有古郧关存在。按修史惯例推断郧关始设期,应该在司马迁任汉朝太史令著《史记》之前的秦国。也就是说,在春秋诸国争霸时期,因战争需要,某强国在可管控、统治汉江中上游地域政治、经济局势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重要的军事基地——郧关。
那么,“郧关”遗址究竟在何处,始设于何时?除了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和东汉史学家班固界定的地理方位和属地外,史证还有——
清朝初年,历史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历代州域形势:“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桓十二年,楚伐绞。”[5];卷七十九湖广五·郧阳府:“郧关在府西。《史记》所云南阳西通郧关者也。”[5]于此,顾祖禹一是对“郧关”定位在郧阳府西;二是准确判定了“南阳西通郧关”处,亦是“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同属一地;三是绞国与郧关因同属一地,存在着客观必然的联系。诠释这种联系的史证有:
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春秋·左传》: 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6]21原来,古绞国属地,是因楚伐绞“城下之盟”而易名为郧关。
郧关何处,始设何时?上述史证证明,历代史学家早有定论——郧关在郧阳县西北的堵河与汉江交汇地滨江北岸,郧关始设时间,为楚伐绞“城下之盟”的公元前700年。清末学者、国学大师、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中有郧关的位置(见下图)。
二、得名渊缘
按照楚武王熊通灭权国、置权县,迁民那处创建的郡县制,楚克绞后,应该在绞地置绞县才对,却为何一反常态易绞为郧,改县为关呢?
经过多年调研,原来,楚在绞地设关是由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所决定。绞国地处绵延千里的秦巴山脉交会地,座落在汉江与其最大支流堵河交汇地北岸,是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秀美、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山水交媾帝(龙)王地,是历代皇家讳莫如深的禁忌地。因此,西周王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特意策封给舜帝贤臣皋陶后裔绞氏(国以居地为名,人以国为姓)的封地。绞国在此得尽天时地利人和,国势日益强大,到了《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6]20时,其国力排位仅次于“汉东之国随为大”。
由于绞国忠实地履行协助随国维护东周天下秩序的责任,被楚视为心腹大患,加上绞城是汉江中上游水陆交通枢纽、军事要塞,是楚国图谋霸业、扼制汉江势在必得的军事要地。因此,雄心勃勃,运筹帷幄的楚武王巧施“近交远攻”国策,以惩罚绞国助郧伐楚为借口,倾尽国力挥师北征,长途奔袭绞城,出其不意的“军其南门”,迫使绞国仓卒应战,孤城无援,据险坚守。楚大军围城月余,强攻不下,几经谋划,采用莫敖屈瑕攻战计“抛砖引玉”、“坐其北门”、“覆诸山下”等方法,艰难地取得了“城下之盟”的胜利,实现了决定楚国未来发展走势的军事目标。
胸怀鸿图伟业,文韬武略的楚武王,把山环水绕踞雄关,险厄山水成要塞,取之不易的绞城,珍视为拓疆发祥地,向四周扩张的根据地,赐封给伐绞建有奇功的长子屈瑕,在此“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处设置郧关、津渡,留重兵守备,倚以关为城、以江为池开疆拓土,实现其神速崛起的战略目的。
楚国赋绞地郧名,除“城下之盟”绞非亡故外,还缘于绞城奇特形胜和楚造字取义。绞城前汉江与堵河交汇处洲渚,是汉江乃至长江中最大的内陆岛,形状如“口”;山水环绕的绞城,形状如“贝”;绞城右上方江流环绕的河地,形状如“阝”,绘合成郧字,还原了古人善于画山水图造字命地的方法。郧音永,由口、贝、员、阝字义构成:贝是古代货币、财富,员本义为物的数量,人员的数额,表示俯视鼎(古代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把“郧”字形、音、义与楚灭绞史实联系起来诠释,楚造郧字取义是:楚胜利的旗帜,飘扬在雄关津要处的绞地上,取得这“进可扩疆,退可守土”的楚之门户,开辟的风水宝(根据)地,楚综合国力大增,铸成了楚以汉江为池,以秦巴山地为城,图谋江山霸业的势局。
由于郧字具有指事、形地、明建制、记战绩、卜国运、抒情铭志、咏地喻世的含义。独具匠心的楚武王,将涵盖楚灭绞事理、地理、史理,形如诗画的“郧”字,与军事守卫险要地的“关”字相匹配,赋予建制地名,“郧关” 之名就此应运而生。自此以后,“郧”字落地生根,生命力极其强大、旺盛,从郧关、郧乡、郧县、到郧阳府、郧阳抚治、郧阳地区、郧阳区,一直沿用了二千七百多年……
赏析郧关“郧”字和楚郢都“郢”字,再比对所有带右“阝”旁字的形义,惟“郧”与“郢”二字极其独特。结合史事,解析郢都与郧关的定义及联系,可窥测在至圣先师孔子出生前150年,道教始祖老子出生前130年,楚具有的造字记事水准,揣度郧关在楚人心目中的地位,感悟古语“惟楚有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真谛。
三、考古发现
郧关,古老而神秘。其遗址,自上古至宋朝,从绞国、郧关、到堵阳县,延续有2000多年的历史,却为何沉匿史海,让史学家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通过田野调查,郧关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地质灾害:如山洪暴发、山体滑坡(1964年主村区整体从山根滑坡下沉2丈多)、水土流失,江岸受洪水洗刷塌陷、河流改道等;二是人为破坏,如兵燹,土匪、强盗洗劫,流民盗墓掘宝,淘金、耕作,上下船舟、邻近村民废墟拾荒,官府民居建筑取材等。特别是延续近200年的宋金、宋元战争毁灭了郧关。《元史·睿宗》记载:“拖雷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小潼关,涉宋人之境,沿汉水而下……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前锋三千人破金兵十余万于武当山,趋均州”[7]。到了元朝、明朝,統治者又在反复血腥镇压流民起义后,封禁郧地达上百年之久,导致郧关历史断代。
如今的郧关遗存有汉江天堑,古渡口,龙盘河道中的险滩(水经注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虎踞环山戎守的垭(路)口,辟山凿谷的古道、石门,遗留的寄死窑、岩葬墓等。解放前后还能在瀑雨洪水后的田野、沟边、岸边捡到好多古陶片、铜钱、刀币、箭、矛、戈等锈迹斑斑的铁铜器,都被孩子们在江面上打了水飘,或按村规被村民没收,投(抛)到江中(防剧毒毒死孩子),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幸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性发掘,由武汉大学对古郧关遗址历时三年(2008年至2010年)进行考古发掘,有文献见《考古》杂志《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8]16-30,《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郧县店子河遗址》[9]176-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编在2011年《中国考古学年鉴》上的《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10]310。还对郧关前江南岸考古发掘的文献有:郧县辽瓦店子遗址(2007年发掘)、韩家洲遗址(2010年发掘)、郧县大坪(五门)遗址(2008年发掘)。其中,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保存最为完好、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东周、汉、唐宋等时期遗迹和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2007年在郑州召开的考古学术会上,入选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等多位国内权威专家果断确认:“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可以认定为楚文化的发祥地”[11]。
见微知著,学术界对郧关前所附屯堡辽瓦店子遗存评价如此之高,假若在《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中排位在前的郧县店子河遗址,历史上不屡遭洗窃,郧关(堵阳)遗存定当惊世骇俗!
四、《津关令》印证
津关是古代君主制政权设在河津和陆路交通要道上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及守卫处所,具有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正如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贾谊《过秦论》所曰:“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12]。
扼守秦楚山关、水道的郧关,被汉简《津关令》还原了历史真相。经专家论证《津关令》颁布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间,是皇帝诏令给有执法特权的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的命令。其相关主要条款有:
“制诏御史:其令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黄金,诸奠黄金器及铜。有犯令……(缺简)。”[13]32
“制诏御史:其令诸关、禁毋出私金□□。或以金器出入者,关谨籍书,出复以阅,出之籍器。饰及所服者不用此令。”[13]32
“御史请:诸出入津关者,诣入传□□吏(?)里□长物色□瑕见外者及马职(识)物关舍人占者,津关谨阅,出入之。县官马勿职(识)物者,与出同罪。”[13]33
“议: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13]33
《津关令》陈述的五关形胜是:1.扜关,即江关,位于巴郡鱼复县(今陕西省渭南奉节县),《史记·楚世家》“楚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扜关以距之。”是楚越通向巴蜀的重要关隘。2.郧关,位于郧阳府西北(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位汉江与其最大支流交汇地北岸,是汉江中游重要的古渡口和豫经楚入陕蜀的交通要道,素有“得秦楚山水天险、扼渝豫南北要冲”之称谓,控制着从汉中到南阳、襄樊盆地的交通,是古代连接商洛,毗连豫陕川,遥距荆襄的水陆要塞。3.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秦之南关。即《汉书·地理志》载弘农郡商县有“武关”。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4.函谷关,《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弘农县有“故秦函谷关”,地处“两京古道”(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关中通往关东重要通道。5.临晋关,又称蒲津关,位于黄河西岸(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
按五关在《津关令》排序,郧关位居第二,与排位第三、或按长江、汉江、黄河顺序排居第四的武关相比,今时名声反差太大,与其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除了在考析过程中已阐明历史断代和皇家禁匿等原因外,还有两关相距甚近(仅90公里),同踞秦岭东南麓,关前关后,山路相连,毗邻关系已将两关融为一体,相提并称;加上天下太平时日多,车马走武关道直,路人多,长此以往,只知武关而不知郧关的怪事,就不足为奇了。
《津关令》证明,郧关与享誉中外的武关、函谷等津关并列齐名,是秦楚争霸、楚汉争雄的战略要地,更是战乱后的君主政权管控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关塞。
五、地位及作用
郧关,龙盘虎踞于秦巴山系的汉水谷地,地接商洛、南阳、襄阳,路通鄂豫陕川,汉江航道“上通峡川,下达荆湘”,是鄂豫陕川交接地带的交通枢纽及要塞。她与紧邻武关融成一体,构筑成楚秦汉江水道和少习山古道上的军事屏障,其历史地位及作用,可从下述遗闻逸事中窥知一斑——
公元前700年,汉东霸主楚武王伐绞,奇兵制胜,取绞地设郧关,建立“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的军事基地。自此楚国势力向西北扩展,国势日趋强盛,百年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秦、楚交恶,楚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楚军,取楚汉中郡,占领郧关、武关之天险。从此,楚西北失去军事屏障、由盛到衰,而盘踞郧关、武关(商於)之地的秦国,国势大振,灭六国,统一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
公元前207年,兵少势弱的刘邦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趁夜困降宛城,西出南阳得郧关、破武关,取得了《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的巨大胜利,入关灭秦[14]。五年后(前202年)建立大汉帝国。开国后,深谙津关之要领的大汉帝国,颁行《津关令》,利用长江、汉江、黄河险阻,为巩固帝国统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五大军事关塞。 至到汉末三國时期,精通天文地理,神机妙算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却不顺汉江而下,破郧关直取南阳和襄阳,实乃惧险勿临也。
明朝,借助反元农民大起义起家的朱元璋,知悉郧关乃烽烟起事之地,诏令“禁山”,封“禁不许入”。公元1398年朱元璋崩殂,四子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帜,起兵造反,攻下南京,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江山后,行赎罪过、实乃屯兵郧关,教化民心、巩固统治而大修武当。然治表不治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至明成化十二年迫使皇帝朱见深御批抚治荆襄都御史原杰奏疏上“诏悉如议行之”[15],勘舆郧关遗址下游16公里处建郧阳抚治。辖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商洛道等五道,制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夔州府合八府,及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州、夷陵州、宁羌州计九州,共六十五县,钳制汉江三千里流域地区。于是,郧关由地向域华丽转身,嬗变成军政合一的地域性政权机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据《郧县八百年》记述,沿着郧关古道到陕川和在郧关地域开辟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史事有:1932年,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长征,穿越郧关,突破漫川关,强渡嘉陵江、挺进川西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懋功; 1946年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激战南化塘玉皇山,突破敌军设在郧关的封锁线,建立了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1947年陈(赓)谢(富治)集团刘金轩旅夺取郧关,佯攻汉江南岸断敌退路,迫使敌军弃郧阳府城逃亡。遂奉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命令,在湖北郧阳府组建了陕南军区、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区行政主任公署(省级,直辖南郑市和南郑、安康、商洛、郧阳、郧西等县),成立19军。解放战争时期的郧关,又一次由关到域、由军到政,成为区域性的人民政权驻地。
由此可知,郧关是鄂豫陕交接地,汉江、堵河交汇处的交通枢纽,应战争需要,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史典溯源、得名渊源、考古发现、《津关令》证明、历史地位及作用五个渐进的考析过程,得出史籍中记述的古郧关,在十堰市郧阳区西北的堵河与汉江交汇地滨江北岸的堵阳;始设时间,为楚伐绞“城下之盟”的公元前700年,得名于楚绘地造字的建制命名;考古发现是秦楚文化交融地或楚文化的发祥地,尤其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津关令》印证,郧关是大汉帝国的五大军事要塞之一,此后,随着时代演进和战争需要,郧关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郧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89.
[2]十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郧阳府志(康熙版)[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3]班 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M].贺次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左丘明.春秋·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20-21.
[7]宋 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泫超,余西云.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5):16-30.
[9]沈海宁.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76-179.
[10]余西云,宋泫超.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M]//王巍.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10.
[11]宋克顺.国内权威考古专家在郑州确认: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为楚文化源头[N].湖北日报,2009-11-21(1).
[12]賈 谊.过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3]杨 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
[14]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冷水平,冷遇春. 郧阳抚治两百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Abstract: “Yunyang Pass”,an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military barrier in northwest Chu,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u. Historians did a lot of researches but left little literature because of long time;and they did not reach a consensus as to what Yunyang Pass was name for and where is its site. This paper,with the help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survey data,found that the name of “Yunyang Pass”originated from Shiji by SIMA Qian,named from the name system after Chu attacked Jiao,and its site lies in the Village of Dianzihe,Qingqu Town of Yuyang District through gradual distinguished test process of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name origins,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proof of Check Point Order,and historical role. With time evolution and the need of war,“Yunyang Pass”transferred from an initial military facility-check point into a regional political,military,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border areas between Hubei,Henan,Shaanxi and Sichuan Provinces.
Key words: Yunyang Pass;the state of Jiao;Duyang;check point;Yunyang;Dianzihe;King Wu of Chu;mountains of Qin and rivers of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