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宁阳县:移风易俗25载 村民减负数百万
2017-04-27刘涛李辉周峰徐翠茹Z
刘涛++李辉++周峰++徐翠茹Z
在农村,婚丧嫁娶,件件是大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尚往来、相互攀比、讲排场、摆阔氣”曾一度盛行,百姓身不由己,不堪重负。然而,记者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发现,这里已经兴起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原来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公事,全家族里的人都得跟着忙活,大操大办讲排场。特别是办丧事,有的要花上万元。”谈及红白风俗,宁阳县村民张瑞席打开了话匣子,“自从丧事简办后,老百姓总算从沉重的人情链中解脱出来了。”
丧事不发丧
宁阳县蒋集镇赵庄村有350户1208人,党员40名。从上世纪90年代,赵庄人就推行“丧事不发丧”的“新规”,而今已内化为本村的一种“习俗”。
说起这种习俗的由来,人们都会提到一个人——老赤脚医生孙守申。1991年其母去世,他将老人遗体火化后就直接下葬。“孙守申是行医世家,在我们村很有威望,家庭条件也不错,但那时人家就简办丧事,为全村推行移风易俗开了个好头。”村党支部书记孙本举说。
据孙本举回忆,原先村里办丧事,不仅是披麻戴孝,吹吹打打,程序繁多,而且吃喝盛行,花费巨大,“一场丧事下来,半年收入全搭进去。”自从孙守申为母亲简办丧事开始,村干部抓住这一典型,广泛宣传引导,百姓有了参照的例子,也逐步认可了这一做法,“那时候大家常说,孙医生办丧事这么简单都不觉得丢面子,咱还担心啥!”
赵庄村是宁阳县最早推行移风易俗的村居,他们定下的“喜事不添箱,丧事不发丧”的“新规”,而今已内化为本村的一种“习俗”。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20多年来,农民自我减负已达数百万元。
而在宁阳县东庄镇南故城村,则推选了5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红白理事会,分别包保监督村内5个小组的红白事,并建设了700多平米的“德孝堂”,让村民办丧有人管、有场所、有规矩。年近八十的卢方常老人去世后,其子卢超立即向理事会进行了报备,“理事会按照村规约定的程序全程操办,3天的丧期,花了不到3000元。确实节省多了!”村民卢超说。
而在大辛村则采取村规民约的形式定下“新规矩”:丧事上将“四六”席老做法改成标准为每人6元的“一碗菜”,取消“请职谢职”,削减香烟数量等,一场丧事下来,可为事主节省七八千块钱,婚事上也对聘礼礼金、婚车婚宴、招待标准等进行了约束限制。“事实证明,新约定迎合了群众的期盼,村民们都很支持,逐步扭转了百姓一直‘想改而不敢改的攀比操办的不良风气。”兼任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村支书桑民逢说。
喜事不添箱
从“丧事一碗菜”入手,宁阳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除陋习、崇尚节俭树新风”活动,坚决抵制婚丧嫁娶等事宜大操大办、攀比成风、铺张浪费的陋习,着力营造勤俭持家、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
“我们这‘喜事不添箱的说法,是指红事上不再接受邻里百舍的喜钱,这样大家都减少人情负担。”前不久,刚为儿子孙朋朋操办完婚事的宁阳县蒋集镇赵庄村孙守信告诉记者,儿子订婚时,没有照相、换帖等仪式;结婚时,也没有“看九天”“叫对月”“闹洞房”等习俗,六辆婚车、四桌婚宴,婚礼简单却不失礼节。而订婚加婚礼,总共用了两天时间,花了不到五千块钱,儿媳妇就进家了。
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正在改变,喜事节办、丧事简办正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在宁阳县,很多村采取村规民约的形式定下“新规矩”:婚事上也对聘礼礼金、婚车婚宴、招待标准等进行了约束限制。“事实证明,新约定迎合了群众的期盼,村民们都很支持,逐步扭转了百姓一直‘想改而不敢改的攀比操办的不良风气。”鹤山镇大辛村兼任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的村支书桑民逢说。
“我们村的移风易俗做得这么好,还在于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始终为村民做好榜样,带好头。”宁阳县蒋集镇赵庄村村干部张凤英介绍,目前,该村办喜事费用一般在4000元左右,办丧事费用在2000元左右,开展移风易俗25年来,农民因此减负已达数百万元。“红白公事简办,重在制度,贵在坚持。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文明新风自然来。”孙本举说。
干部带头示范
上为之,下效之。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民俗转向的有效方式。
对此,在宁阳县各个村镇都行动起来,从规范党员干部开始,带头做起来。
鹤山镇大辛村制定出台了严格规范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的“八条规定”,规定操办本人和家人红白事时要从简、遵章、守礼,禁止向亲属以外的人员打招呼、收受礼金礼品,婚礼迎亲车辆不得超过6辆等。
同时,每名党员干部均签订“公开承诺书”,实行报备制度,设立举报监督电话,推动党员干部争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自2014年“八条规定”实施以来,该镇备案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有55例,未发生一起违反规定的行为。
“大总理”是村里主持操办红白喜事的核心人物,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鹤山镇山后村“大总理”刘立宽告诉记者,镇里专门针对他们开展了交流培训,对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标准提出了要求,并签订了责任承诺书,“原先我们是只管组织秩序不管排场消费,现在是有责任、有压力了,村里的每场红白事,我们理事会都靠上盯紧,严格遵守履行《村规民约》上既定的操办程序、标准,让事主既省心又省钱。”
而今在宁阳县,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正在改变,喜事节办、丧事简办正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文明、和睦、互助”正成为乡村精神标识。移风易俗不仅迎合了新时期群众对旧风俗改革的热切期盼,而且营造了文明和谐乡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自然就会赢得老百姓的广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