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案例看叙事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7-04-27张岩杨海燕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应用

张岩+杨海燕

【摘要】文章中讲述的案例记载了辅导老师运用叙事治疗的外化、倾听和尊重技术与一个中职生的两次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困扰自己的问题,找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案例反映了叙事对话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案例;叙事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正式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麦克·怀特夫妇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叙事是指通过倾听、探讨来访者的故事,理解故事的起源,然后通过重构新故事来重塑来访者的生命经验。叙事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外化技术将问题与人分开,让来访者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燃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力量和能力,从而减少问题对人的困扰,提高人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一、叙事技术概述

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結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问题故事,然后通过教师的询问,澄清问题故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问题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说故事不仅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还可以让学生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人生目标与意义。

在咨询实践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叙事往往由学生自己主观建构。那么教师需关注两类故事的相互作用:一类是学生个人经验故事,一类是人类文化中的故事。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叙事及问题是其主观意向的表达和被其主观文化认可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现被忽略的隐藏在叙事背后有意义的故事,以引导学生达到新故事重建的目的。

当人们处于叙事中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工具或技术,而是叙述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叙述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内容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二、叙事案例及分析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

1.辅导过程

小鑫是会计专业高一学生,有些懒惰,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小鑫:老师,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辅导老师:没兴趣?说来听听。

小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辅导老师: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小鑫:在高三时不去实习,而是进高考班。(注:职业高中高三时学生会分流,一部分去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继续留校学习,参加高考。)

辅导老师:那你进高考班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鑫:考大学啊。

辅导老师:读大学可以给你带来的是?

小鑫:我也不知道,就是我妈妈想要我读。

辅导老师:噢,那你妈妈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呀,可不可以多说一些啊?

小鑫情绪有些波动:我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从小生病,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求医,妈妈对我的期望其实也不高,只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能够开心一些,和正常人一样就好。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想好好报答妈妈,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进高考班,考上一所大学,让妈妈不再替我操心。

辅导老师:嗯,想要让妈妈开心,我觉得你也是可以的,那你觉得妈妈给了你哪些支持啊?

小鑫:妈妈总是在细心地照顾我,在我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也会鼓励我。

辅导老师:如果你考上大学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说来听听。

小鑫:如果我考上大学,妈妈会很高兴。她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虽然有病,但是也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工作,我不是妈妈的负担,我是妈妈的骄傲。我还可以在毕业之后挣钱给妈妈买礼物,妈妈在收到我的礼物之后,也会很开心。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比如上班做会计,我妈妈也是会计,我和妈妈还可就会计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讨论……

2.案例分析

小鑫的叙事咨询,主要涉及的是学习方面的内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小鑫说出“学习没有兴趣”时,辅导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与小鑫面谈,而是进行关于学习目标的追问。在小鑫谈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因为妈妈时,辅导老师没有问“你觉自己是什么想的?”而是顺着问题去问“妈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这有利于学生从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期望来考虑问题。通过过老师的追问,小鑫进行了一定分析和探索。尤其当小鑫将未来的故事说出来时,其实她自己已经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小鑫学习“没有兴趣”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兴趣,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她觉察到。当与妈妈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这种故事的描述有如打开另外一个空间,即将小鑫经验里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在人际关系中理解自我

1.辅导过程

小鑫因为有皮肤病,身上有不少皮屑,皮肤白一块,红一块,没事的时候喜欢拨下手臂、腿上的皮屑。在宿舍里,有两个女生特别爱干净,虽然知道小鑫的病不会传染,但还是向小鑫表达了不满,有时候会表现出挑衅的态度。小鑫对此感到很委屈。

辅导老师:看来这个皮肤病还是给你带来的不少困扰啊。

小鑫:嗯。

辅导老师:能不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它对你的影响会少一些呢?

小鑫:平时我不吃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会好一些,我生活有规律的时候,不熬夜也会好一些。

辅导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事情,老师有糖尿病,我这个病还看不见症状,每天验血才知道血糖是不是高了。

小鑫:老师,我感觉皮肤病还是好过糖尿病,我不用扎针验血。老师,你也要注意啊。

辅导老师:小鑫,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是一个会体贴他人的好姑娘,在宿舍里,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啊?

小鑫:老师,其实我也不对,有事没事就到处抠身上,我也知道同学们看到皮屑会有想法,但是觉得他们太过分了,这个病也不是我想要的啊。她越说,我就抠得越夸张。

辅导老师:如果我們好好理解我们的病症,好好地照顾它,就控制下自己少抠一点,让它情况好一些,同时也理解一下宿舍的同学,不要因为她们的讽刺就心怀不善,可以吗?

小鑫:嗯。

2.案例分析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小鑫的病症看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这是将小鑫与病症分开,让小鑫可以看到病症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小鑫可以控制病症的能力,让小鑫具备更多的面对病症的勇气和自信。老师的自我暴露,是为了让小鑫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也引导小鑫思考宿舍里的故事,强化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善意。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带着故事进行咨询,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一些界定与预设,还包括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等。叙事的意义在于让当事人有自我反思和重构故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索经验故事中获取更多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Del Corso, MC Rehfus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 79(02): 334-339.

[2]Hazel Reid, Linden West. “Telling tales”: Using narrative in career guid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 2011, 78(02):174-183.

[3]ML Savicka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In S. D.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New Jersey,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42-69.

[4]Andronic, R?zvan-Lucian. Career Counselling in Romania-Impact on Educational Actor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011(30):1857-186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应用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