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思维,创设多元情境
2017-04-27李高庆
李高庆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常见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分析了运用情景教学法的目标和具体教学思路,以期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多元情境
一、前言
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智力的开发以及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意义。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有效外部环境。当小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出现障碍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将数学变得有吸引力,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瓶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同时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情境创设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堂的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常见问题概述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因未遵循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一味地为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导致情境虽好,却无法突出创设的目的,使得情境创设与数学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缺乏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单一化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理性过强,缺乏感性色彩,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数学学科缺点,把数学方法和理论变得形象化,生动化,解决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但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仍然执着于强调情境创设的教育功能,忽略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质,把教学情境创设变成变相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灌输”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课堂偏离实际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让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不知道学如何用,学为何用。在情境创设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的情境创设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不易于学生理解,导致学生对情境提供的信息无法准确把握。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产生“情境创设加大了数学的学习难度”的认知。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思路
(一)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元素,掌握数学学习技巧
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既是色彩斑斓的,又是充满乐趣的。将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与生活紧密结合,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也使数学课堂更为融洽。数学本就源于生活,从生活当中来,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正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生活为契机”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得益于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数学原理能够有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难以理解,教师便可结合生活场景创设如下情境:
“盛夏之夜,酷暑炎热,乡亲们都乐于在树下纳凉 ,伙伴们都在树下玩秋千。”
“瞧,老师来了。”教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
“哇,秋千荡得好高。”
教师再出示荡秋千图,并带入话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
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思考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结合教案进行关联式情境设计,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
教师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推导学习,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延伸。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师在讲授“梯形面积公式为(上底+下底)×高/2”之前,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情境,如邻居家或自家建房子时,工地上拉水泥的小车形状,抑或是日常扫地所用簸箕侧面,来让学生对梯形图形的直观形象有所认识。再分析,将梯形分割为矩形和三角形,并用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既知晓公式的由来,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公式进行对比和归纳,例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公式是否可以通用?使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自主探究,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够运用于所有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的结论。
(三)谨遵因材施教理念,分层异步准确把握学习进度
因材施教是教学理念根源所在,旨在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激发其兴趣,树立其信心,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实施分层异步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各层次学生应达成的目标,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对目标定位加以引导。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对同一项学习活动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二是针对同一课时教学内容提出一层学生要达成的所有学习目标,再结合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如在学习《空间与几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出一个由块状积木搭建而成图形的左视图,再根据学习情况分组,每个组给同样数量的方块,让学生自行实验几种不同的搭建方式,以搭出规定结构;此时,教师可设置最低要求,但是也要强调有更多的方法为优。这样,使得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收获具体的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四、结语
小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令学生获取公共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我。情境教学法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单调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不仅要遵循教学基础模式,同时应兼顾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融入趣味情境,采用多元、生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境当中学到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元勋.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数学思维——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6,24(24):251-252.
[2]王飞翔.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例谈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6(04).
[3]张菊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新课程·小学,2016(01).
[4]王玉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综合),2016(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