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兼谈江河与水工程
2017-04-27主讲人董文虎
主讲人:董文虎
水利讲坛
江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兼谈江河与水工程
主讲人:董文虎
董文虎: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泰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组组长,泰州市水文化研究咨询小组召集人。
要创新与发展江河文化,首先要弄清江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江河文化的蕴涵
江河文化是指由人而产生的,一切涉及江河内涵与外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人的认知,即包括客观存在及主观形成的万象。江河的主体是水,客体是水载体及涉水其他物;江河文化的主体是人,客体是江河
1.江河的内涵
“江”字,原指属于疆域地区所有的水道,后来用作为长江的专称。“河”字,原指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然流动的水体,后来也有用作为专指黄河。
“江”与“河”在人们的意识上还有几点区别:“江”常指较大水流,如长江、珠江、黑龙江、松花江;“河”既可指大水流,也可指很小水流。相对来说南方用江的多,如长江、珠江、钱塘江、漓江;北方用河的多,如黄河、淮河、海河。但并不绝对,如北方的黑龙江、松花江,南方的湄公河、苏州河。也有人认为流入内海或湖泊的称河;流入外海的为江。
概括地说,江河的内涵就是泛指一切大大小小的成线形自然流动的水体——河流。
2.江河的外延
江河的外延,是指江河的水之来源,或者指存蓄与归宿地表的及空中的水之载体,以及所有与江河之水相关的现象、物和人。
与江河相关,地球表面还有其他不同形态的自然水之载体。 湖、泽、淀、池、沼、洼、渊、潭、泉、川、谷、涧、溪、港、渎、浜乃至湿地等都是水的载体。由于我国的近海是我国江河水体的归宿,公海和大洋是世界公认可以自由航行、利用的地方,海洋之水与江河之水又是立体交换之水,故海、洋,也可包括在江河外延的内容之列。
大地上人工形成的水之载体。主要包括水库、运河、塘、沟、洫、澻、濠(壕)、圳、浦、渠等。 江河一类水的自然地表载体和人工地表载体,都已被视为水工程了,人们要求对它们实施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因此,人工形成的水之载体亦应属江河范畴。
江河水边目力可视环境。水载体中的水,是由流域特别是水边的山体、土壤、林木、植物所汇集、涵养和受人类、动物影响的。故,江河的外延还要包括 “浒”与“涯”。 “浒”与“涯”这两个字均指“水边”的意思。 江河不仅指水,而且包括水边的物和人。《水浒传》谈的不仅是水泊,还包括水边的梁山及 108将。“涯”字包括极限之意,故可定义为站在水边,人之目力所及的范围。江河流域内目力以外的地方,不纳入江河概念。否则,各江河之间易混淆。
江河包括水(土)工建(构)筑物。围绕自然形成之江河人们所构建的一切水工程,包括挡水、泄水、取水、输水、扬水、蓄水、治导水及其他建(构)筑物。
此外,江河的外延还包括在江河流域内居住和活动的人,与江河相关并可视、可听、可嗅等可感的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外国江河。
3.江河文化蕴涵
江河文化是指由人而产生的,一切涉及江河内涵与外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人的认知,即包括客观存在及主观形成的万象。江河的主体是水,客体是水载体及涉水其他物;江河文化的主体是人,客体是江河。
江河文化的传承
要创新和发展江河文化,更要接受和传承历史的江河文明。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发展
1.传承什么江河文化
文化与文明。文明,《辞海》解释为“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指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又重在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中性的,文明是褒义的。
江河养育了生灵、养育了人类、滋润了万物。有了人类,产生智慧,形成文化。有了文化,才有世界文明,才有世界万象。自然的江河孕育了古代的文明,诞生出四大文明古国。农业和工业文明的出现,同时给江河带来人口激增、水土流失、江河水面萎缩、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的黄色文化和黑色文化。
江河文化应传承历史和现(近、当)代的文明。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江河文化认识论的飞跃。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两个提法,比之长期以来党对我国经济建设所提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生态文明”的提法,将我国的发展从单纯为人类的“利己”转为不仅为人类,还为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利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从 “物质”升华为“物质加精神”的更高层面。
2005年笔者提出“江河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向‘有形功能’与‘无形功能’并重的建设方向推进”的观点。其中,有形功能是指灌、排、引、航、发电等直接利用河流中的水体、水量、水面、水能等有形的水物质而产生的功能;无形功能是指生态功能、环境功能、人文功能等不是以水物质对人直接发生作用,而又实实在在因为水的存在对人发挥的作用。
“利水水利”是笔者2007年提出的又一观点。人如果不去利水,而是“掠夺性的使用”,江河就不能利人了。江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向“利水”的战略方向推进。
2.如何传承江河文化
传承的前提是挖掘。
江河文化如浩瀚的江河湖海一样,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要传承江河文化,首先要将我国乃至世界的江河文化挖掘出来、整理起来。挖掘江河文化,是水文化总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水文化工作的展开,我国江河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弘扬三个阶段也在同步被推进。
自发研究(含挖掘)阶段。1989年李宗新先生首先提出了“要研究水文化”的观念,其中包含了对江河文化的研究。此举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响应和支持。
群团组织推动阶段。1993年在李宗新、孙秀蕊等同志积极建议下,中国水利文协的第三届理事会,决定成立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开启了我国由群团组织推动的水文化包括江河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活动。这一阶段,有关这方面研究和挖掘的书籍、刊物开始出版,群团组织也相继成立。靳怀堾先生的《中华文化与水》一书及其所领导的中华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影响力、渗透力最大,对江河水文化涉猎也最广。
水利部重视阶段。从2007年起水文化及有关江河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开始 “登堂入室”,进入 “水利部重视阶段”。具体表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利部领导参与群团组织的水文化研究活动。时任水利部总工的刘宁,2007年4月在中国水利文协第五次水文化征文交流会上,以《文化视野里的中国水资源问题》一文作了交流。二是江河文化研究课题开始列为部级科研课题。时任黄委主任的李国英组织开展的有关“河流生命、伦理”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07年9月正式出版。三是水利部最高领导推动水文化、江河文化的研究和建设。陈雷部长为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专门撰写了论文《弘扬和发展先进水文化,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并在2009年11月召开的论坛上发表主旨讲演。
传承的目的是弘扬。
要让社会公众了解江河文化、喜爱江河文化,从而推进江河文明。
弘扬江河文化的重点在传播。传播过程中,对江河文化内涵要准确定位,以水与文明为主题;要确立传播内容,以江河与人文为重点;要鲜明地表现江河个性文化特征,比如岸域、民风;要创新传播的手段,体现变化和高品位;要有吸引人的宣传解说,做到一河一系列、一点一故事、一文多图片、一事多形式。
传播江河文化的渠道或手法要多样。充分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开展江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主要方式有:纸介出版物的文学、文艺作品,如徐良文等编著并出版的南水北调东线报告文学《三千里路人和水》;报纸、刊物,如《江河》杂志;网站、微博、影视,如中国水文化网、公益微信《扬州桥》、南水北调文献纪录片《天河》。此外,实体的展馆、博物馆、水利风景区更应成为传播江河文化的重要渠道。
传承的关键是教育。
通过在学校开设有关江河文化课程,开展学校教育;通过对水利系统的职工及水利院校的教职员工进行江河文化培训,开展职工培训。为做好江河文化教育,需要组织编写教材和读本,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将有这方面兴趣的人士组织起来,鼓励社会参与,开展江河文化研究,服务社会,指导实践 。
江河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江河文化的发展,主要靠江河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来实现
1.理论创新
江河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有关江河及江河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观点上。对当前涉及江河文化的基础理论、有利于江河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及观点主要包括:“外延江河概念及其文化”论、江河“双重功能”论、水资源的“多元资源”论、“利水水利”论、江河生命及江河“健康生命”论和“江河伦理”论、“山川秀美”论。
2.制度创新
水利规划的规程、规范、定额、标准是水利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制度性文件。但是,目前我国部、省两级水利规划、设计绝大多数未涉及水文化,更未涉及至江河文化。仅水利部颁发的《城市水系规划导则》将“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等需求”列入了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之中,并专门设有“城市水文化建设”小节,这是一大进步。建议加快制定和修订江河开发、江河治理、江河管理中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有关文化工程项目的规程、规范、定额、标准。
3.实践创新
江河文化的实践创新,包括规划创新、设计创新、施工创新、管理创新等。
(1)实践创新的指导方针
2014年,习近平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6大主要任务中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和乡镇的水系布局同样要优化。特别是长期以来与水争地的城镇水系修复,要创新城镇(包括乡镇)规划设计理念,做好相关水系布局的规划和设计。“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如何使城镇的江河建设记得住乡愁,就要创新性地使用城镇江河内含有的传统文化元素。
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水利建设不仅要承担蓄水抗旱、防洪排涝、供水发电等除害兴利功能,还要体现先进设计理念,展示建筑美学,营造水利景观,承载文化传承功能。要把当地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水利部印发的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及“要用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和现代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段去建设和改造水工程。”
(2)规划创新
规划创新首先是规划目标创新。笔者建议江河建设的规划目标为:江河两岸生态化、重要节点景观化;水库坝体艺术化、周边环境自然化;闸站建筑形象化、闸管范围景点化;枢纽工程人文化、区间环境景区化;环湖工程湿地化、近湖区域秀美化。
各类江河因河制宜实现规划创新。按照中央和水利部相关指导方针,将文化融入江河开发和治理的各类规划之中,各类规划中要有文化概念设计和编列文化项目。2006年3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在《建筑与环境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意见中,釆纳了笔者意见,特别强调了 “水利工程既要发挥有形功能,又要发挥生态、环境、人文等无形功能,做到双重功能并重”。
地区河流综合整治规划创新。江苏省泰州市首创在地区水利规划中编制人文景观规划。2001年,泰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了编制“防洪、景观、绿化同步推进;水活、水近、水清效果明显;河道、泵站、涵闸10年完成”的多目标规划及“布置9大景区、32个景点”的具体人文景观目标规划的思路,并按照“以环城河风景名胜区为核心,通过滨河风光带等,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水环境景观体系”的概念,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山东省滨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六横五纵、四环五海、三十六名桥、七十二湖、一百零八景”以及在“五海”打造“天、地、人、情、水”的文化概念。对上衔接了“生态滨州”之城市总规的上位规划,既实现了10年使该市平原水库蓄水能力从2 000万m3提升到1.5亿m3有形功能的规划目标,也实现了将文化融入水工程的无形功能的目标;对下则影响了滨州市所属的其他县区,这些县区也在努力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
单项河流整治规划创新。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以水为纲,以水为魂,突出水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地方特色,打造美丽幸福之都、生态宜居之城”,并创新性地编制了淮安城市单项河流文化专项规划。计划总投资120亿元,3年打造 “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图”。
河道专项工程规划创新。江苏省泰州市对河道专项工程提出“建闸站、挖河渠、造岸坡、隐堤防、截污水、植绿带、布亭台、置楼阁、跨奇桥、缀雕塑、题联匾、造游线、通彩船、设街景、亮夜灯、添茶肆”的具体文化景观布置营造技法,并对凤凰河一线各专项桥梁、文化景观节点及其文化创新性地作了具体规划布局和设计。
(3)设计创新
设计创新注意点。对于江河开发、整治的各项工程设计,不仅在常规土木建筑工程技术设计上要有创新,而且平面布局、建筑形象、环境和文化工程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设计创新。
要注重美学研究——江河工程的设计者应该具备美学、建筑学知识,还需具有江河文化的素养,才能设计出创新的作品。
要注重上位规划的文化导向——设计创新必须充分理解规划者的意图,使江河工程文化设计成为有“根”的设计。
要注重江河工程的双重功能要求——两者不偏废,本身就是创新。
要注重借鉴古今造景理念——泰州现代观凤桥借鉴了扬州五亭桥拱桥桥体的理念,并创新性地注入凤文化元素。
要注重凝练文化主题的概念——每项工程的设计都应形成一个文化主题,让文化设计与技术设计同步推进。
要注重借鉴古今中外江河水工程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三汊河口闸借鉴荷兰阿姆斯特丹堤坝弧形闸门造型,并创新性地注入龙文化内涵。
除此以外,特别要注重命题和造型的个性化。泰州凤凰河上新建的鸾凤桥、观凤桥、栖凤桥、百凤桥、莲花桥及南官河上的腾龙桥等采用了造型各异的创新性思路。
凤凰河
观凤桥
百凤桥
鸾凤桥
例一:创新城镇河道文化工程的要素(以泰州引水河工程为例 )。
河道工程概念为“大直小弯、大河小湖、大绿小岛、大水面小山丘、大土方小建筑、大文化小景区”;设计的文化概念主题为“凤凰”;提出了“天人合一、文心显现、水达三美、花木要素、画龙点睛,形成多元文化区”等6点美学要求。
例二:请艺术家进行水利景观的规划、设计是提高江河文化品位的创新举措。
著名画家、雕塑家朱仁民坚信艺术是体现文脉的最佳手段,他在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中,把芦苇视为艺术创意元素,利用鸣翠湖的芦苇组合而成的变幻莫测、曲折多变的“水上迷宫”,是大自然与人工合成的世上罕见的艺术品,也是天然芦苇的“行为艺术”,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环保大地艺术作品 。朱仁民根据道家的八卦理念设计的这一“迷宫”,水道总长达万余米,蜿蜒曲折,变幻莫测。在迷宫四周,朱仁民又设计了5个宽为1km左右的鸟类回旋图案,围绕迷宫周而复始地展翅飞舞,为西部、为园区、为生态、为旅游创作出“虽系人作,宛若天开”的世纪生态园,这也是世界上“人文艺术”的最大作品。
例三:技术、文化设计双创新的浙江曹娥江大闸,是江河文化的经典之作。
有“水利工程、文化工程、旅游工程”美誉的绍兴曹娥江大闸,从大闸立项到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文化的创意与实践贯彻始终。下层为大闸管道间,可观赏大闸工程的外观内质;中层是大闸工作桥,可观赏护栏上雕刻的28星宿文化和曹娥江名胜与典故;上层是观光廊道,可观潮赏景。大闸以外,配套建设了以星宿文化和名人说水为核心,以曹娥江12景为重点的人文景观,可谓文气氤氲,异彩纷呈。安澜镇流亭、碑亭八角重檐,四面琳琅满目的匾额楹联,精心篆刻的108方形态各异的“名人说水”奇石,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景区各处,让游人在赏心悦目中得到极为大气的河口文化熏陶。
曹娥江大闸
曹娥江大闸的安澜镇流亭
传承加创新是当代公认的先进造景设计理念。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对获奖者王澍的评价是:“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元素。”在江河工程的设计中也必须吸收这些建筑大家的设计理念。
(4)施工创新
文化工程往往需要通过多层次的艺术创意和反复修改设计和创作,才能定形、定内容,大多属可变动的施工项目,与一般水利工程施工有不同的要求。
施工应由水文化素质较高的队伍承担。例如泰州河道工程中不少重要的石艺工程,都是请省政府授予的工艺大师何根金先生创作的。
要给施工者二次创意(新)的空间。邱志荣在他写的《绍兴运河园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一文中说:“可以说从一开始设计方案,到最后运河园建成,已完全改了模样,其形象和品位是其始无可比拟的,是建设者同心协力的一种创造。”
绍兴运河园
江河文化工程的装饰创新。题刻、楹联、绘画的创新性运用:新景观所用题刻、楹联、绘画应有新的创作,不要都是借用前人的。例如,江苏省靖江天水公园“天水阁”联、匾“南临江岸桃花雨 北纳马洲梓里烟”皆是新作;而“问俗亭”选用的是明代的亭名,楹联“能晓世间道理 可听千古真言”则是新作。雕塑的创新性运用:江河景观雕塑作品,要有新的创作,不要单纯模仿已有的雕塑。如,大禹治水时,大禹既不是王,也不是直接挖河的民工,他是一位水利的规划者、设计者、决策者、组织者,手中拿的既不可能是宝剑也不会是耒臿,需要创新形象。
靖江天水公园问俗亭
(5)管理创新
①被评为水利风景区的江河 (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水利风景区专门管理机构,对江河文化工程进行专职管理、养护和维修,以保证江河文化工程发挥更大作用。
②要注重组织文化、文艺界人士对江河文化鉴赏。
③要注重对江河文化品赏的引领。
④要注重对江河文化的开发利用。有关江河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工艺作品、旅游产品等都是江河文化开发利用的创新方向。
⑤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对有关江河文化工程组织申报相应级别的文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江河文化是人类的母体文化,江河文化的建设,更是维系中华民族风骨传承的灵魂。
从物质层面看,江河是客观存在的,江河的开发利用,因其承载能力,终有极限。但从精神层面来讲,人对江河的认识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是千变万化的,或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江河文化的发展,也将是永无止境的。抓好江河文化的创新,推进江河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更是我们水利人永久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