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
——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
2017-04-26何玲姚虹
何玲姚虹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
——基于抗逆力的中介作用
何玲1姚虹2
社会支持可以有效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抗逆力是重要的中介保护性因素。本文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南京市191名14-18岁听障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水平中等以下,性别差异不明显;听障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抗逆力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和0.74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抗逆力对社会适应总体解释力为57.7%;抗逆力在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1.9%,即社会支持通过抗逆力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建议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和抗逆力来改善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
抗逆力;社会支持;社会适应
青少年期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到个体在青少年期的健康发展,也对其在青年以及成年期的适应具有深远影响。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前我国部分听障儿童得益于相关政策,有幸通过人造耳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功能康复,但同时还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康复时机,或者不具备康复条件,目前仍然需要在特殊学校(聋哑学校)里进行学习和培训,以获得相关的技能进而适应社会生活。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听力残疾儿童在读比例为85.05%[1],各类残疾类型里,听障儿童在读比例最高。
与健听儿童相比,听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听障儿童在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缩小了感知范围,使儿童不能利用声音辨别物体的某些特性,不能利用声音定向等[2],听障儿童在生理上的不利处境,为其适应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效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已成为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1.文献综述
社会适应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一生是否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者范明惠对国内2000—2015年听障儿童研究热点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和分析,发现我国听障儿童(依据发展心理学中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为0—18岁)研究主要围绕听障儿童的教育和干预研究、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比较研究等三个热点领域展开。其中听障儿童的教育和干预研究以聋校为主要载体,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后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缺乏[3],即关于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有待加强,相关理论亟待丰富完善。
尽管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内容、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存在争议,但关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涉及个体因素和(或)环境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概念引入社会适应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阻止处于危险环境中的个体产生不良后果的个人的、环境的、情景的和事件的特征。从作用上看,保护性因素可能修正、改善或改变个体对具有潜在适应不良的危险性因素的反应(Rutter,1987)[4]。Martinez-Torteya,Anne Bogat,Von Eye 和Levendosky(2009)也认为,保护性因素是与结果有关的个体或环境特征[5]。根据特异感受性理论(Belsky,Bakermans-Kranenburg,&vanIJzendoorn,2007),有机体对于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更易受保护性因素和(或)危险性因素的影响,有些个体既不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容易受积极因素的影响[6]。因此,个体因素会影响环境因素在青少年社会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关注于某一两个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很少同时考察多个因素的影响[7]。
关于听障儿童的研究,当前研究对听障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较为关注,对社会适应重要的环境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尚处于研究的边缘[3]。研究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社会支持可以通过社会联系获得,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者申仁洪(2014)通过对230名西藏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研究发现,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变量联合解释社会适应行为变量51.8%的变异量,支持变量与社会适应行为变量联合解释生活满意度变量59.4%的变异量。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不存在直接效果,而是通过社会适应行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效应。其研究说明: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可以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8]。对听障青少年来说,来自外界环境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社会适应发展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将社会支持纳入分析变量。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协调状态的综合反映。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关于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的经验[9],提出了抗逆力作为听障青少年重要的个体保护性因素纳入研究。抗逆力(Resilience)又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10]。刘艳虹等人(2013)对225名聋人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职业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聋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客观社会支持度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最大;聋人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职业适应的水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社会适应,还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职业适应[11]。对于在校的听障青少年,尚不存在职业适应的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其社会适应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个体)两个因素。本研究以“社会适应”为因变量,选取“社会支持”为环境因素的自变量,“抗逆力”为个体因素的自变量,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青少年生活中的个体与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重点关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机制过程中抗逆力的作用。目的是探讨青少年成长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诸多保护性因素与青少年个体特征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复杂过程。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本研究于2016年5月在南京市某特殊学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10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0.9%。其中男生占48.4%,女生占51.6%;平均年龄为17岁(标准差为1.12)。
2.2 测量工具
青少年抗逆力量表:选用田国秀、向小平等在《青少年抗逆力测量中文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最新版本,共28个条目,该量表为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抗逆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信度为0.91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选用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在该量表的基础上修改,把量表中“领导、同事、亲戚”改为“老师、家长、同学”,共20个项目,量表为7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信度为0.885。
社会适应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8个社会适应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社会适应项目40项,测谎项目8项,共计48个项目。8个因素可归为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等3个维度。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信度为0.936。
3.研究结果
3.1 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及影响因素
《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听障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分平均得分为3.41,低于中位数3.47,说明听障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听障青少年在学习与学校、生活与活动、社会关系与观念等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34、4.74、3.40,均低于中位数3.40、4.75、3.45。
表1 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基本情况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t = 0. 084,p >0. 05)、抗逆力(t =-0. 043,p> 0. 05)和社会支持(t = 1. 006,p>0. 05)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见表2)
3.2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抗逆力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考察听障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抗逆力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听障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抗逆力与社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表3),其中抗逆力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最高(0. 748),其次是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0. 422); 抗逆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系数为0. 380。
为考察残疾儿童的社会支持、抗逆力对其社会适应的综合影响,以社会适应作为因变量,将社会支持、抗逆力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解释率为17.3%;模型2引入抗逆力后对社会适应的解释率影响是显著的,即社会支持和抗逆力两个变量同时加入会更好地解释社会适应,解释率达到57.7%。
社会适应与社会支持、抗逆力的线性关系显著(F=175.648,Sig=0. 000)。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社会适应水平=0. 687×抗逆力+0. 160×社会支持
共线性检验显示,容差值大于0. 1,VIF值小于10,说明社会支持、抗逆力等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5)。
3.3 听障青少年抗逆力、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根据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2]。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以抗逆力为中介变量,以社会适应为因变量,采取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第一步,检验社会适应对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继续做第二步,否则停止分析。第二步,检验抗逆力对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检验社会适应对抗逆力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这两者都显著,继续做第三步检验,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显著,则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在以抗逆力和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如果社会适应对社会支持的偏回归系数显著,抗逆力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抗逆力有完全中介效应。第四步,做Sobel检验。如果Sobel检验显著,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别计算出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和抗逆力的标准分。
表2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抗逆力、社会适应的均值及标准差
表3 听障青少年社会支持、抗逆力与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4 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回归模型解释力比较
表5 社会适应回归模型系数与共线性检验
抗逆力在“社会支持-抗逆力-社会适应”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由于前面三个t 检验( c、a、b) 结果显著,说明抗逆力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 c’) 也显著,说明抗逆力在“社会支持-抗逆力-社会适应”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 380 × 0. 687/ 0. 422 =61.9%。因此抗逆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模型如图1;
图1 抗逆力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4.分析与讨论
长期以来,听障青少年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受到关注,因为他们比健全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歧视或限制,即社会适应压力。目前关于听障青少年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问题视角,集中于从被动接受帮助的角度来看待听障青少年,忽视了听障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发展性。面对压力困境,实际上存在“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和“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两种应对模式。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听障青少年为例,探讨残疾青少年社会适应现状,以及当其面对社会适应压力时,个人心理品质(抗逆力)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为其社会适应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4.1 社会支持和抗逆力是影响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抗逆力与社会适应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以抗逆力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最高(0. 748),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只有0. 422。该结果验证了社会支持对听障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抗逆力(个体因素)与社会适应关系更密切。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要帮助听障青少年领悟到来自于学校、同伴、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听障青少年内在的心理品质,即抗逆力。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加入抗逆力能更好地预测社会适应,这说明了外部支持和内部心理品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
4.2 抗逆力在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
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健康的重要表现。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是听障青少年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得分较高的听障青少年,其抗逆力得分也较高;抗逆力水平越高的人,其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本研究通过检验抗逆力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听障青少年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互动的关系。本研究认为作为外部保护因素,外在的支持并不能完全成为听障青少年真正得到的保护因子,只有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转化为构建听障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因子,即外在保护因素成功转化为听障青少年的抗逆力特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听障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良性循环。笔者预测,听障青少年与流动儿童抗逆力机制有可能类似[9],即高抗逆力的残疾儿童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更为积极,进而给残疾儿童带来更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这种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残疾儿童降低对压力性事件的威胁性的评价,从而减少心理痛苦,提高社会适应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社会支持—抗逆力 —社会适应”路径的存在。听障青少年的抗逆力和社会支持能够很好地预测其社会适应的水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社会适应,还通过抗逆力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社会适应。建议一方面从环境因素入手,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听障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建议重视培养听障青少年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积极心理,增强其抗逆力,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环境中的挫折与挑战。
[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残疾人分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的年龄构成http://www.cdpf.org.cn/sjzx/sjcx/dcsj/200804/ t20080407_340130.shtml.
[2]张宁生.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华夏出版社, 1995.
[3]范明惠,胡瑜. 近15 年我国听障儿童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4):50.
[4]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y, 1987, 57( 3): 316.
[5]Martinez-Torteya, C. Anne Bogat, G. Von Eye, A , &Levendosky,A. A.R esilience among children exposed to domestic violence: The role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Child Development, 2009, 80: 562 -577.
[6]Belsky,J .Bakermans-Kranenburg,M. J ,& van Ijzendoorn,M. H.( ).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16 (6): 300-305.
[7]邹泓,刘艳, 张文娟, 蒋索, 周晖, 余益兵.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1): 30.
[8]申仁洪. 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2):110.
[9]何玲.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126.
[10]田国秀,李宏鹤. 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度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 2013(6):72.
[11]刘艳虹,彭莎莎,李茜,李爱芬,李君,王丹,郑影卓.聋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职业适应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13(1): 42.
[12]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 (2):268-27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Adolescents:Based on Resilience Mediating Effect
HE ling , YAO Hong
Social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And it also enhances the individual life satisfaction. Re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mediating protective factor.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91 14-18-year-old hearing impaired adolescents in Nanjing by adopting the revised Chinese edition of SASCA scale and CYRM scal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hearing impaired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tion is below the medium leve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422 and 0.748 respectivel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can generally explain 57.7% of social adaptation. Resilienc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with mediation effect of 61.9%. Social support influences the level of social adaptation by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it should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silience to enhance social adapt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adolescents.
Resilience;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C913.69
A
2095-0810(2017)25-0075-0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北京 100089
1 何玲 博士 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政策与儿童发展
2 姚虹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