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计,巧使用,让导学案成就高效课堂
2017-04-26曾立珍
曾立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13-02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化,“导学案”作为课改诞生的新成员,已悄然走进课堂,成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主角。小学语文课堂也因它的到来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然而,要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成就高效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精心设计,保证质量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師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份学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明确目标,把准重难点
要设计好导学案,教师要心中有课标,明确年段、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依纲扣本,不偏不倚。
如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导学案时,教师应首先明确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再认真研读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照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定为(1)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基本把握准了,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2.巧设学案,落实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并不意味着导学案已完成。要真正落实重难点,教师需要学会变魔术,把抽象的问题变成浅显易懂的问题。如把《将相和》中第一个重点: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变成:(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讲了什么?(2)这几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第二个重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美好品质变成:(1)课文有几个主要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把第三个重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变成:《史记》中除了蔺相如和廉颇,还成功地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请阅读一至两个《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和同学一起分享。
这样,把抽象的重难点变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问题编入到学案中,学生触手可及,不但落实了教学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3.分层设计,关注全体
一份好的导学案,应关注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所以,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时,我为中下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2)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3)课文讲了谁向谁借箭?为中等生设计了以下内容:(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2)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为优生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从这一“笑”字你读出了什么?这样分层次设计导学案,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进步的空间,学有所获。
二、前置学习,提高效率
前置学习就是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前置学习,到底该让学生学什么呢?其实,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就是学生前置学习的最佳蓝本。在学习新课前,教师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学案。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暴露学生学情,获取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通过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对师生而言是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以学定教,教学合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在前置学习中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找到教学的起点,还能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学情调整教案。如在检查学生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晏子使楚》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时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谎”“敝”和“侮”字写错。(2)对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不够深。(3)对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掌握较好。(4)对文章的结构掌握较好。根据导学案反应出的这些信息,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案,把“谎”“敝”和“侮”这三个字和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这种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伴着课改的新步伐,导学案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课堂的主力军。如何真正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仍旧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使用,导学案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发挥它的神奇力量,引领小学语文课堂破茧成蝶,成就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