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7-04-26徐国凤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

徐国凤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实际问题几乎都有图文的形式呈现,学生往往会受到图中艳丽或可爱的卡通图案所迷惑。要想做到人人掌握,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教学问题由表及里,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感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3-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根据学生的特点,一年级大多数学习的是一些图文实际问题,内容的呈现体现了学生已有的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素材。特别是将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将问题融入情境,变成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具有生活情境的主题图,这样每一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平时,时常听到家长反馈:老师,我家孩子不是不会做题,你看解决问题我在家给他读了题,他就会做了。是啊,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正确读题,领会题目意思,而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实际问题几乎都有图文的形式呈现,学生往往会受到图中艳丽或可爱的卡通图案所迷惑。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会读”“能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年级的实际问题,以图文类占绝大多数,所以学生会读题,能说,也就看懂了题,这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有限,想要正确、完整地读题,是非常困难的,那如何能让学生慢慢会读题,说题意呢,以教材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认一认我们经常遇到的字,不要求學生一下子就能认识,但是这样持之以恒,天天强化,迈小步,不停步,让班级中部分学生先认识,然后通过老师的强化,同伴的促进,让学生慢慢做到数学上的常用字词能认会读。

除了强化学生认字,在一年级读图非常的重要,实际问题通常都以图文的形式出现,一般读图我会分为有顺序地读、有选择地读、有意识地读。例如《认识加法》时,教材中出现了一幅主题图(见图1)。首先让学生自己看图,说说图中你所知道的信息,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是杂乱的 ,是数学信息和非数学信息相间的,在汇总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等顺序有序观察,让学生有顺序地读图;图文实际问题上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学生在观察时数学信息和非数学信息是相间的,教师要突出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尽量摒弃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让学生有选择地读图;有的时候,有图有文字时(见图2),题中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片信息,学生往往会忽略图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读题。

会读题,不一定就表示读懂了题,会读题,只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要会解题,必须读懂题意,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将数学问题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理清数量关系。例如图1,这是学生初次认识加法,所以要将图意说完整。“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要让学生反复说,说熟练,在整个认识加法的过程中,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完整地说3句话;而图2,这样有图有文字的,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读题之后,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将题意说清楚,切不可简单地将条件和问题罗列。在这里,最好是先说总数,一共有13个桃,小猴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这样清楚、明了;图3这样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不会表达,指导学生将条件说全面,有条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意,也要特别关注像“一共”、“原有”、“还剩”这些关键词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由表及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年级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运算不外乎是加、减,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如果解决问题错了,有的学生题目都不看,直接将错题擦掉,加法改成减法,或者减法改成加法,其实根本没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因此,在一低年级教学加减运算的初步认识时,要使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这是教学重点和根本所在。

例如图4, 这是《认识减法》的初始课,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充分观察,寻找图中的信息,“一共有5人在浇花,走了2人,还有3人。”这三句话的完整叙述对于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像这样,一共有5人,走了2人,还有3人。就可以用算式5—2=3来表示。那谁愿意说说5—2=3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看图说图意,引出减法算式,然后再根据算式说意思,生活情境与图结合,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思。如果仅仅这样,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要一步步由表及里,继续深入理解减法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5—2=3除了表示“一共有5人,走了2人,还有3人”,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编题。如:一共有5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3个;原有5只蝴蝶,飞走2只,还有3只;有5本书,借走2本,还剩3本;……继续提问:“为什么有的说的是吃苹果,有的说的是蝴蝶,有的说的是借书,不同的事情,却能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呢?”通过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问题”的共同之处,因而能够认识到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要用减法做。学生通过对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图的观察,感性上对减法的意义有所了解。通过创编,让学生对于减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情境图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通过操作进一步内化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小棒,先摆5根小棒,然后拿走2根,还剩3根。逐步培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去掉一部分”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有明确的“去掉”的过程。只有去除减法意义的表面现象,才能突出本质特征。

三、建立模型 ,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数学的学习,不能就题论题,要从一题到一类题。例如图5:在一年级,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高,以往在学习这样的解决问题时,时常分不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看图可以发现,摘了28个桃子,吃了一些,还剩7个,问吃了多少个?其实,在主题图中,我们可以重点突出图中篮子里剩下的7个,剩下7个,28个桃剩下7个这一部分,要求吃掉的部分,用这样的图例说明:

这样分析,学生就会很清楚,28个是总数量,吃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量用减法。

那对于习题中求划走的只数,借走的个数,已经栽的棵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借助图理解,化难为易,让学生很直观地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是求部分量,只要在总量中去掉知道的一部分,就可以求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感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能力和习惯的基础阶段。数学这种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学科,一定要从一年级开始就打好基础。解决问题能力更是小学数学学习和将来学习生活的基础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将是数学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策略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我的手机在哪?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