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免疫在麻疹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2017-04-26太史春
太史春
摘 要:目的 探究在麻疹控制预防中强化免疫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当前的麻疹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统计该地区2012年6月—2015年6月989例麻疹发病的患者情况,并且分析相应的强化免疫预防效果和控制效果。结果 该地区的麻疹发病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属于单峰型,发病高峰期是4~6月。该研究中麻疹患者包括655例男性,334例女性,性别比例是1.97∶1。年龄分布方面,>15岁的成人分组共有373例(37.70%),1~14岁分组共有438例(44.29%),0岁分组共有178例(18.04%),可以看出1~14岁分组的患者数量最多。3个分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2—2013年报告中的麻疹病例比2014—2015年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合理有效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措施可以显著的控制麻疹的发病率,并且获得了良好效果,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强化免疫 疫苗 发病率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36-02
麻疹可以说是我国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相应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儿童。在我国有效开展儿童免疫计划之后,多个省市的麻疹发病比例都有所下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麻疹的发病,该地区深度落实强化免疫的相关传染病控制工作,而后获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该研究中分析了强化免疫工作的众多措施,同时探讨了实际的麻疹预防控制效果,希望为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的相关麻疹发病患者资料来自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的病例信息获得途径:第一,查询我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第二,查询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控系统。第三,2012—2015年中,各个市县级的医疗单位开展的麻疹漏报调查中查到的传染病病例。通过全面审查,去除重复资料后,选择达到《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标准的病例当作研究对象。
1.2 方法
把我国发布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关于麻疹诊断规定当作基本依据,统计该地2012年6月—2015年6月989例麻疹发病的患者资料,并且分析实际的强化免疫预防效果以及控制效果。收集相关受试者在出疹28 d内的2~3 mL静脉血,经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实验室,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相应的麻疹IgM抗体[2]。
1.3 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中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2—2015年中一共有989例麻疹发病报告,该地的麻疹发病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可以归为单峰型,发病高峰期是4~6月。该研究病例资料如下:655例男性,334例女性,相应的男女比例是1.97∶1。病例的具体年龄分布如下:0岁分组一共有病例178例(占总数的18.04%),1~14岁分组一共有病例438例(占总数的44.29%),15岁以上分组一共有病例373例(占总数的37.70%),3组对比,1~14岁的分组病例数最多,相应的比例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实施强化免疫措施前后的麻疹发病的情况
在2012—2015年该地区一共开展了8次麻疹疫苗强化查漏补种以及强化免疫,相应的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总的麻疹病例数是360例(36.38%),2013年总的麻疹病例数是405例(40.94%),而2015年的麻疹病例总数是43例(4.27%),可以看到,2014—2015年的麻疹病例总数低于2012—2013年的总数。
3 讨论
在国际范围内,关于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把麻疹当作传染病控制和消除工作的重点。经过了广泛的强化免疫活动,可以让国内免疫漏种的儿童接受必要的免疫服务。同时这种免疫强化方法可以有效补充常规的免疫手段,并且提升民众的免疫水平,可以显著的消灭麻疹。如果相关地区的接种率较低,那么强化免疫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显著提升民众的免疫水平。如果相关地区接种率较高,那么就能起到强化和巩固人群免疫能力的作用[3]。
在实际的麻疹消除工作中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1~14岁的麻疹患儿,发现有60%的患儿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所以相应的常规免疫工作并不到位,对于大量的适龄儿童,相应的免疫接种存在较多的不足。国内的麻疹疫情是客观衡量实际免疫工作成果的依据,如果没有切实落实计划免疫工作,社会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就会开始上升,但是我国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人力资源,所以众多基层接种人员的日工作量很大,难以完成规模巨大的接种任務。第二,经过了几次麻疹疫苗的大范围强化免疫,相应的查漏补种工作效果有所提升,但是因为流动儿童数量大,在实际调查中难以明确流动人群的数量,所以相应的接种率只能大概反映覆盖人群中的适龄接种儿童的接种比例,实际的儿童基础并不明确。第三,病例中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于流动人群的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预防,属于当前麻疹控制和预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如果仅仅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其实难以取得最佳的常规免疫管理效果[4]。
该研究中,通过实施强化免疫措施,阻断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和传入人群的途径,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预防措施。但是,该研究结果表明,1~14岁的儿童仍然是发生麻疹的主要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些儿童因为健康状况、家庭人员迁移、辍学的影响,没有接种必要的麻疹疫苗,所以增加了易感儿童数量,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检查入学、入托儿童的相关预防接种证,对于漏卡和漏证的儿童,需要第一时间补卡或者补正,对于没有进行全程免疫的儿童,则需要进行必要的补种。相关免疫强化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调查引发感染的源头,广泛的收集理论依据,进而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5]。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开展免疫强化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中显著降低麻疹的实际发病率,相关部们则需要明确传染病控制和预防人群,通过实际的流行病学检测资料开展工作,提升免疫服务水平,并且确保强化免疫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秀惠,何爱华,许江阳,等.福建省麻疹野病毒分离及核蛋白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2):65-66.
[2] 文海蓉,廖征,吴越,等.南昌市健康人群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的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1(6):13-14.
[3] 蒋征刚,何寒青,符剑,等.浙江省1978—2007年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成本效果和效益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99-100.
[4] 何涛,杨军鹏,芮执平.白银市2005—2009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情况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1):18-19.
[5] 邬悬侠,董莹,李清.海宁市2006—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