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礼制度与周代婚恋诗
2017-04-26余芳
摘 要:本文将以周代婚恋诗为着力点,以周礼为理论支撑,分析嘉礼制度与周代的婚恋诗之间的关系,探讨发乎情,止乎礼义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以及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所形成的婚恋观,是如何体现诗礼相间,诗礼相存的诗教和礼教传统;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潜藏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嘉礼制度;婚恋诗;婚恋模式
作者简介:余芳(1991-),女,陕西安康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一、前言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1]五礼来源于此,主要是希望通过五礼去教化民众,其中嘉礼制度在净化社会风气,教化民众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将立足于周代的礼义制度,以《诗经》中的从中婚恋诗为例,分析出嘉礼制度与周代的婚恋诗之间的关系。
二、周代婚恋诗:以《诗经》婚恋诗为例
《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尤其是其中的婚恋诗,笔者认为很好的体现了周代的礼仪规范,换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周礼形成的一个最早的原型,后世之人通过《诗经》中的婚恋诗制定了后代的礼义规范。
(一)周代的婚恋模式
在《诗经》时代,男女双方的结合的目的其实就是繁衍人口,让自己的国家人丁兴旺,以此来证明这个民族的强盛,而婚姻是支撑其最主要的手段。在周代自由恋爱的民间风气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上层结构应该是并行的,甚至在某些意义上讲,自由模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慢慢习惯用“礼”去规范这种自由恋爱模式,将其最终纳入到官方的管理之下。正因为这两种体式的并行,我们很容易在《诗经》中找到相关的例证,同时也容易在周礼中找到相关的佐证和规范要求。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自由恋爱
在《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男女恋爱的诗,为我们勾画出春秋时代的爱情风貌,以及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和这个时代比较开放的时代风气。如:
《卫风·氓》虽然是一首弃妇诗,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部分缩影,尤其是男女双方的恋爱情景,此时的社会风气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容许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因此,从《诗经》的婚恋诗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对待男女情感的态度,总体上是比较包容的,社会寄希望男女双方能够通过官方的途径结合,也希望这个前提是两情相悦,最终和两姓之好。
综上,从《诗经》中现存的反应男女自由恋爱的诗歌,经常将其称之淫音,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个时代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女子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对情人的爱慕之情,可以充分享受自由恋爱带来的快乐。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官方途径
在《诗经》所处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家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婚嫁之事进行管理,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2]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男女双方的婚嫁年龄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如果超过这个年龄没有结婚的,当时的社会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失期”,是违反礼的规范的,是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
(二)婚恋诗反应的婚姻制度的二重性
1、生殖崇拜:追求阴阳和谐
《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交代了天地万物演化的一个过程,因为有天地的诞生才有了男女,阴阳的结合才化生万物,基于对此的认知,我们很容易从《诗经》中的婚恋诗可以很好的看到周代的婚禮制度,从周礼的婚姻制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风气,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另外,对多子多福的信仰,在《桃夭》和《螽斯》中很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点,以《螽斯》为例,全诗写的就是蝗虫,蝗虫对于农作物而言是害虫,但是蝗虫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生殖能力特别的强,继而希望人口兴旺。
2、礼的规范:发乎情,止乎礼义
通过《诗经》我们发现当时的社会存在两种方式走向婚姻,一个就是男女双方通过自由恋爱最终结合,首先这种选择在当时是存在的,也能被当时社会接受;另一种是通过父母媒妁结成夫妇,这在当时社会中处于上层社会的婚配模式。诗经时代形成双向婚姻趋向,一是民间的自由结合,一是上层社会的父母媒妁,这两种选择同时并存,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风景。随着礼的规范,和两姓之好的婚姻从简单的婚嫁双方进入国家机器成为一种制度,进而让整个社会变得井然有序。
三、结束语
我们从周代的婚恋诗看到了人类发展经历的两种不同选择,尽管礼的出现使得自由婚姻逐渐被聘娶婚姻制度取缔,但是这种文化风气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多元与兼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由恋爱”和“媒妁之言”为代表的两类人一直在斗争,结果是这种交织为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和活力,我想这也应当是周礼的最初理想,也是所有男女希冀的最美归宿,进而让婚姻显得更加的庄重和神圣。
注释:
[1][2]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22:426.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50.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