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2017-04-26赵焕新张学军吴丹
赵焕新+张学军+吴丹
【摘要】《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性思维,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能够为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39-01
一、引言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分为教师理论授课指导及学生自主设计两部分。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水、大气,固废三个方面。整个设计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污染控制问题,掌握工艺路线的论证与选择、参数的设计计算、核心构筑物的工程制图及报告书的编写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设计内容陈旧、单一。目前,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内容多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命题,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主要以除尘装置命题,固废处置课程设计以垃圾填埋场设计命题。这些设计内容与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显得过于陈旧,且所涉及的方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其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做课程设计的教师日趋年轻化,从高校毕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往往过于依赖书本上理论知识,脱离实际。
第三,课程设计的学时数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学生需要在2~3周时间内完成水、大气、固废三个设计内容,即在短时间内完成包括路线方法论证、参数的设计计算、核心构筑物的工程制图及报告书的编写等全部内容,学生很难做到认真对待和保质保量完成设计工作。
第四,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课程设计,具体表现为设计内容中的工艺路线论证事实依据不足、设计计算粗糙、构筑物制图不规范,报告书编写质量较差等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重新拟定新颖的、科学的、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选题,并建立题库。教师收集5年内,国内各环保设计公司所涉及的水处理、大气处理和固废处置的设计项目。在其中选择客观地域性、周边经济性、技术方案选择性、处理效果达标性均具有鲜明特点的案例,并将其收录进题库,作为学生5年内课程设计的选题依据。
强化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直接进入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在实际工程实践方面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在指导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困难,应加强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调整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在培养计划中的时间安排。大多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建议将在第7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调整为第六学期考试周后。即在学生暑假前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期间认真查找资料。学生完成设计计算、核心构筑物制图、编写报告书,在第7学期开学后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保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
建立完整的答辩考核评分机制。教师给出标准的报告书模板、构筑物工艺图制图说明。严格要求学生撰写报告书,注意报告书的排版,规范文字、数学公式、图表、参考文献等内容,要求学生使用CAD制图软件绘制构筑物图纸,并打印装订成册。教师设立各环节的评分指标及所占比例,组织学生答辩。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实施改革。从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入手,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最终以课程设计完成的水平与质量作为标准建立了一整套完成的课程设计运行机制。该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严谨、求实、认真为宗旨,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传芳, 林丽纯. 课程设计实操成绩评分标准的探讨田.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8) : 268-269.
[2]戴春皓, 秦普豐, 彭慧建. 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设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0): 219-221.
作者简介:
赵焕新(1985-),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就职于沈阳化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