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理实一体”高职创业课程研究
2017-04-26姜海燕
姜海燕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的涌动,作为即将走入市场的高职学生也对创业蠢蠢欲动,作为高职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创业教育必不可少。本文将就基于“理实一体”高职创业课程教育研究谈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理实一体 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53-01
一、研究的必要性
据教育网报道,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萬人,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人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保障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国家出台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国家创业优惠政策的利诱下,许多高职学生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激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来源于书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创业技能培训,导致很多学生在创业中存在急于求成,没有系统的创业计划,对创业风险没有合理防控等问题。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美国,其大学的创业教育经历了40多年,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美国高校的创业学教育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循序渐进课程特点,也就是在课程内容编排方式主要是将一门学科课程内容按照逻辑方式组织起来,知识由浅到深,由单一理论到综合应用不断地层层推进而不会重复。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同样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较为早期有彭钢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四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实践课程(或称创业实践活动);张耀辉提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应包括:基础学知识、市场竞争策略,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活动指导四个层面,设置相应的创业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意与创新、创业管理技术等。这些研究对高职创业课程大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意见,值得学习,但在实践中却容易发现,理论太多,课程实践操作性不够强,在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方面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要很好的研究一门课程,需要明确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有如下建议:
(一)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开展创业课程相关文献的研究,探索创业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目标,拟定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出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2.基于高职创业课程性质和目标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教学理念的研究,探索具有实用价值的创业知识,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制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教学讲义,以便做进一步推广研究;3.在借鉴国内外创业课程教学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基于“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注重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方法,研究具体授课形式以及评价方式。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程性质与目标的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让理论与实践教学进程合理化、系统化、一体化,达到有学有练有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课程内容研究,让学生对创业风险和成功有更理性的认知,掌握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养成创业人的个人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3.通过对课程实践成果的分析和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三)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高职毕业生创业能力偏弱的问题;2.解决创业课程教学理论性与操作性的问题;3.解决在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创业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相融合的问题;4.解决创业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问题。
(四)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等方面的论文,对创业课程建设与实践、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调查法:利用调查了解学生在创业培训中对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课程培训的有效反馈,了解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实践能力,根据调查情况设定创业培训课程及实训项目。3.经验总结法:以参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的学习小组为例,分析其真实的创业经历,为创业课程的实践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丽芳,从中美比较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月第30卷第6期.
[2]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