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017-04-26沈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沈娟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是解放学生学业压力,丰富他们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也对于他们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到我们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长此以往加大对文化课程的教学投入,而未能正确对体育教学给予恰当指导。在体育课上仅仅满足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而未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个人的重要性,就当前教学中心而言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19-02

在当前的形势下,各方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同时日益增重的学业负担致使学生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使得学生缺乏锻炼机会,身体素质难以提升,成为导致小学生健康问题的主导原因。如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抓住机会,改变我们小学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成效不佳的窘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笔者将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展开简要讨论。

一、加强社会体育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厚重的积累与传承,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一直缺乏的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承,导致出现了不重视体育教学的现象,体育课堂屡屡被占甚至“停摆”,这就是当前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漠视态度。想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强整个社会对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必要的。

(一)树立良好的体育氛围

在过去我们向老百姓传送的思想是金牌强国,培养运动员代表国家争金牌。这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思想,完全违背了体育运动开展的初衷。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拥有强健的体魄才是成功的基石,如果硬是把体育与竞技、金牌联系在一起,难免把体育活动变得功利性。就这样久而久之,人们把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竞技为了夺金,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是就不能参加体育活动呢?所以相关部门加强树立整个社会良好的体育氛围是当前形势所迫的必要事情,把“健康第一”的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家中,让百姓熟知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有强健的身体而不为其他,就这样下来体育活动得以正名,人们也都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二)突显体育“育心”魅力

对于体育来说,最直观的好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我们却忽略了实际上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体育的“育心”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往往都磨练着人们的意志力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同时在团体项目中还培养我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素质都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和工作都急切需要的精神品质,若是能够发扬体育的育心作用,将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一)改革体育的应试模式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体育俨然成为了一门课程,同时也有了考试,所以体育课的诞生也就是为了考试而诞生,失去体育的本身色彩。如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要抓住改革的契机对体育的应试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改变应试的模式不是直接通过取消体育测试,而是改变测试方式。举一个简单的,我们可以把测试放入到每天的體育锻炼中,通过自己的体育锻炼每天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日复一日,体育活动的效果达到了,长此以往的体育活动也帮助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二)改变传统教学手段

根据笔者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普遍的小学体育课堂都是这样的:课堂前十分钟对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讲解教学,之后二十分钟组织集体实训,最后留下几分钟给学生自由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体育教学了,过于机械化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刻板的教育也失去了体育本身的色彩,更不必说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所以,改变当前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改变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加强对运动基本常识和日常健身知识的讲授,往往太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加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第二,改变简单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仅仅由口头表达,现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积极扩大学生的感官,教学中引入何尝不是好方法;第三,传统的教学分组都是根据性别,而以兴趣分组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体育教学进行合理改革是当前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小学体育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成为了顺应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不但是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需要,更是对民族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5)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 [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