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的洪水神话看司马迁的天命观
2017-04-26张师军王磊平
张师军+王磊平
摘 要:洪水神话是指以洪水为背景或主题的神话故事,是原始先民通过想象对洪水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的解释。我国的洪水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动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了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与其他古籍所载的洪水神话相比有所变化。在洪水神话的取舍之中,隐含着司马迁复杂的天命观。《史记》中的洪水神话,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天命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记》;洪水神话;司马迁;天命观
作者简介:张师军(1991-),女,北京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在《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中,赵霈霖曾指出,“洪水神话是指人类诞生不久,遇到重大的洪水灾难,人类如何躲避和战胜洪水的神话。不受洪水侵害,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延续,所以洪水神话往往具有救世的意义。作为对于人类幼年时期所经历的重大灾难的朦胧回忆的洪水神话,具有真实的背景和根据,并且是各民族神话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洪水神话主要是指鲧、禹治水的神话。”[1]司马迁在被誉为“实录”的《史记》中,也有关于洪水神话的相关记载,本文试图从《史记》的洪水神话来分析探究司马迁的天命观。
一、《史记》中有关洪水神话的记载
《史记》中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其中《夏本纪》最为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洪水神话演变的痕迹。这里主要以鲧、禹治水为例。
关于治水背景,《夏本纪》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2]在尧为帝王时发生了规模宏大的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尧在这里是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大臣们商议由谁来治理水患,已不带有神话色彩。群臣都举荐鲧,认为他能够担当治水大任,鲧在这里被推荐给君王,也是作为一位具备治水才能的臣子。《夏本纪》中仅用三十三个字,就生动的描绘出在面对洪水灾害时,先民们是如何应对的。这里的君臣共议、举贤任能,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在《史记》所载的洪水神话中,鲧、禹是负责治水的主人公。“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2]鲧未治理好水患,被放逐到羽山,最后死在了那里。舜又命禹来继续其父治水的事业。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致力于治水之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关于治水的方法,《史记》中对禹治水的细节和过程阐述得较为细致,对于鲧治水的经过却并未展开叙述。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通九道”、“九河既道”、“九川涤原”里的“通”、“道”“涤”都是疏导的意思[3];关于鲧治水的方式,却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并未详写。
在《夏本纪》中,司马迁是把鲧、禹作为真实存在的人来描述的:禹新婚就离家赴任,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行遍祖国的山川大河,凡事亲力亲为,历尽艰险才治理好水患。由此不难看出司马迁对古圣先贤的崇高敬意,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颂扬。这里的禹没有神通天的本领,而是靠着人的智慧、勤劳和耐力,治理水患,重建家园。
在鲧、禹治水之前,还有共工治水的神话传说。《史记·五帝本纪》:“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2]“淫辟”是指没有治好洪水。《五帝本纪》:“请流共上于幽陵,以变北狄。”[2]共工没有治理好水灾,被流放到幽陵,以改变北方部族的风俗。这里的共工也不具有神话色彩。
二、其他古籍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
据文献可考,《尚书·洪范》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古籍。“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4]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4]
由上可知,《尚书》中关于洪水神话的记载已经有所变化。在《洪范》中,鲧治水并没有获得“帝”的批准;而在《尧典》中,鲧去治水是君臣共议的结果,帝尧起初并不赞同,但最后还是听取了群臣的意见,派遣鲧去治水。与《史记》的记载相比,司马迁明显受《尧典》的影响更多,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山海经》中对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较为详细。在洪水来临之际,鲧窃息壤,触犯上帝被杀;鲧腹生禹、帝命禹最终挖土疏通了大水,安定了天下。這与《洪范》的记载较为一致,带有浓厚的原始神话的色彩。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5]《淮南子·地形篇》:“禹以息土壤填洪水,以为名山。”[4]与《史记》“本纪”的记载不同的是,这里古籍所载的鲧禹治水,是用息壤湮的方式;而在《史记》中,禹主要用疏导的方式治水。
三、司马迁的天命观在洪水神话中的体现
载有鲧、禹治水神话的古籍很多,将《史记》中的洪水神话与其他古籍所载的洪水神话相比,从司马迁对洪水神话的取舍,可以看出司马迁复杂的天命观。“天命观是指天帝的命令,包含了对自然、政权和个人的主宰意志。”[6]“‘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之一。”[7]武帝时,董仲舒为了适应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君权神授”,即帝王是上天派来统治人民的;天与人之间相互感应,诸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人的警示。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司马迁的天命观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
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在昔,鲧湮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2]这段记载和《尚书·洪范》基本一致。鲧用堵塞的方式治水,破坏了五行的顺序,天帝震怒,没有赐给鲧九种治国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鲧在流放中死去。这段文字与《夏本纪》中的记载相比,带有浓厚的天命色彩。由此可知,在取舍这段洪水神话时司马迁思想上的矛盾:天命与非天命思想共存。
我国的洪水神话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主要以治水为主题,反映了原始先民主动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如果说女娲具有神性,那么大禹则是实实在在的人,大禹治水反映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在众多的洪水神话中,《史记》主要记载了鲧禹治水,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其进行了有选择的取舍。女娲补天的神话充满了奇异色彩,司马迁秉承“实录”的原则,在《史记》中并未记载;大禹则是作为治水的英雄人物,其功绩被《史记》所歌颂。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天命观在《史记》所载的洪水神话中有所体现。一方面,司马迁明显自觉抛弃了洪水神话中的传奇性叙述,体现了他神人分离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在《史记》的洪水神话中,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仍有鬼神天命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思想上的矛盾,也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虽然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基本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把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归结到天命上,这也与儒学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
司马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创作《史记》时,取材考信于六艺,自觉摒弃了洪水神话中荒诞怪异的成分。他对有无天命鬼神的回答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带有浓厚的二元论色彩”[8]。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受“天人感应”的影响,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他对天命鬼神的态度主要是怀疑。表现在《史记》的洪水神话中,司马迁笔下的鲧禹治水,很少提到“天命”,更多的是强调人为。司马迁认为洪水就是一种自然灾害,有英雄人物带领大家一起抗洪救灾,就能齐心协力、不畏艱险,最终重建家园。这种坚信人定胜天,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主动抗争的精神,才是司马迁记录洪水神话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霈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J].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2][汉]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湖南:岳麓书社,2004.21;6;562.
[3]李瑞仙.《史记》神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241;239.
[5]袁坷.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536.
[6]韩玄哲.《史记》天命观[D].西南大学,2013.
[7]孙娟.《史记》神话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