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2017-04-26张淑懿
张淑懿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孩子的探究愿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技能。让数学超越课堂,回归生活。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感受 经验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44-0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下面浅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生活化的体会。
一、创“生活情境”发现数学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创设生活情境,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小动物、花草、人物等,把数学知识融到生活情景之中,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兄妹俩为了争作文明少年,哥哥上初中隔六天去一次敬老院做好人好事,妹妹上小学隔五天去一次敬老院做好人好事,邻居家的孩子也想去做好人好事,兄妹俩是从今年3月1日开始去敬老院的,邻居家的孩子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这种有趣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問题的答案,全身心、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解决了生活实践问题,同时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二、借 “生活经验”思考数学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课堂情境的创设,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数学, 从而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三、依“生活实践”探究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如在讲台上设计一个收银箱(银行),老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模拟存取钱的情境,让师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还到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四、用“媒体资源”丰富数学
媒体资源能够真实形象的再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不用走出课堂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媒体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原生态数学现象和问题结合起来,还原出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领会生活中原生态的数学而去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有多宽广,数学就有多丰富,让数学课堂回归于生活。如我在讲《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用“小小商店”多媒体情景导入,琳琅满目的商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种类丰富,媒体商店用品把学生带到数学生活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购物,感悟到元、角、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媒体情境,让数学课堂日常生活化。
总之,生活有多宽广,数学就有多丰富。只要我们细心的扑捉生活中的数学,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达到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艳萍,朱淑静.把数学课堂变成生活化的课堂[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