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2017-04-26沈煜青
沈煜青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26-02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不习惯高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师多,学科多, 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继续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落后的学习方式。学生很难适应,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课堂学习中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是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融,进而达成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要相互动起来,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积极参与和配合,双向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1.导入法
在新课的讲解中,教师在课前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好的导入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学习。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既提高學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2.角色扮演法
在讲解一些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对话中的人物。从而获得相应的角色体验。因为个体不同,我们表演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基本把问题的几种情况都呈现出来,在表演过后,下面观看的同学也对我们的表演给予了相应的评价。对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同学和老师也给予了相应的纠正。效果直观,下面看的同学所接受的信息远远要比老师在前面讲多得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思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讨论法
质疑是产生互动的基本方法。这类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即随机划分小组"围绕某一议题展开讨论"并互相交流。高中数学中的定理或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更一般的结论。
4.利用多媒体
现代化学习手段的应用对课堂学习的益处颇多。多媒体辅助数学学习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具有他独特的优势,但选用媒体的首要原则就是适时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多媒体辅助学习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学习手段,因此学习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仍然不能忽视。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
学生在课前要细心预习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学内容应融会贯通,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我们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素材平时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及时整理和更新学习案例,以便用时能得心应手。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学习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我们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让老师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当老师运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老师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学习时必须让老师实时地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总之,“研究性”学习模式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生动活泼和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它绝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全盘否定。因此,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应继承传统学习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映平. 高中数学探索性问题分析与基本策略[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