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策略研究
2017-04-26周秀琼
【摘要】医科类院校设置英语专业具有其自身的必要性,这是培养英语技能和医学知识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医学类院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往往会存在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安排乏善可陈、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同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为医科类院校提高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水平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医科类院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11-01
21世纪是人才的实际,但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主导地位显而易见。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全球语言体系中十分重要,这也是诸多院校开展专业相关英语课程的重要原因。而医科类院校关系着医学类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语言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多数医学院校都设置了相关的英语专业,以便培养英语技能和医学知识兼具的优秀人才。但是,医科类院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相关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一、当前医科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少特色
医科类院校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使得其英语专业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医科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更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英语技能,因此,理应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大多数医科类院校在设置英语专业时,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大众化,与一般学校英语专业无异。
2.课程安排乏善可陈
英语专业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语言,因此,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受制于医科类院校的教育经验等原因,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更不会精心安排相关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打折扣。
3.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医科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方面的英语技能。但是,由于一些医科类院校的教师缺乏经验,或者在英语技能和医学知识中只精通一种,这就使得整体的教育水平下降。另外,由于某些医科类院校对于英语专业重视不足,因此,英语专业并不能享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最终影响到其教学效果。
二、医科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1.结合优势学科,形成专业特色
不同的医科类院校由于自身研究的领域等不同,因此,往往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学科,因此,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可以将这些优势学科与英语专业进行有机结合,继而形成本学校独特的英语专业特色。这不仅能够提高院校自身的英语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出相关领域医学知识和英语水平兼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例如,某些医科类院校在护理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那么可以将护理学的知识渗透到英语专业的教学当中,使二者形成动态性的教学平衡,既可以避免英语教学的枯燥,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水平。
2.结合多种活动,妥善安排课程
语言是辅助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不应当拘泥于教材,而是应当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授予专业的知识,促进其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除了传统方式的英语教学之外,利用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医科类院校可以依托自身的教育平台,或者聯合本地区其他语言类专科学校,通过开展校内活动、校际交流或者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3.丰富教育资源,提升课程内涵
教师水平的高低和硬件设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使得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在教育资源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丰富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教学经验。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或者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另一方面,要优化英语专业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开展最大可能地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除了先进的多媒体资源之外,学校可以再图书馆增加英语专业书籍的种类,或者设置英语专业教学专用的活动室或讨论室。
三、结语
医科类院校开设英语专业课程是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课程设置的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相关的医科类院校,应当结合自身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从中总结问题和经验,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植,甄葭.从ESP视角探索医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英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6:57-59.
[2]吴莉莉,周秀琼.医科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浅析与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