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课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技术要求
2017-04-26王宇
王宇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技术要求是: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时空。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1-02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生活化的价值意义重大,对于教材、教法、手段等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技术要求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走下三尺讲台,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带到学生中、课堂上,实现教学观念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探究者”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中学政治教学中从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中从容面对,体味成功与快乐。
更新教学观念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前提。要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该是教师观念的生活化。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说到底,就是对我们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只有在教学观念上转变过来才能在组织教学实践中渗透生活化。如何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生活质量”,怎样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作为教师,我们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实施:一是敏锐观察,科学设计教学话题;二是善于思考,科学分析话题;三是自主探究,致力于话题创新。
二、丰富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内容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力量源,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活动;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势必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政治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精神,丰富教学内容,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切实增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模式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强保障新课标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探索意识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去体验、领会——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更深层次的理解了生活。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拓宽教学时空
走进社会生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延续。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两课时上。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参观访问、赴敬老院献爱心、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269.
[2]李立科.构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05(8).
[3]刘柞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哲学思考[J].政史地教学,2008(4,中旬刊).
[4]林文樹.试论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