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及结合
2017-04-26刘晓琴
刘晓琴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教学中各种德育的教学方式不能进行有效的转化和结合,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初中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德育教学的转化及结合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意见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 德育教学 转化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71-01
众所周知,初中德育教学,直接关系到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初中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到初中生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状态,没有促进各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与结合来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生德育教学中转化及结合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教学水平,促进初中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德育教师的素养不高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素养不高,思想意识没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有效进行教学的转化,没有激发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兴趣。同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德育问题的讲解和处理,都不能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2.初中德育教学实践效果较差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教学方式转化及结合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教育教学倾向于重智轻德,没有积极重视初中生的德育教学;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合理的教学安排,在初中生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只是把责任落实在班主任身上,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推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德育教学效果较差。
二、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
1.感性和理性教育的转化和结合
一般而言,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学生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身的行为、意识等,都是依靠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取。因此,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学要正确认识这个具体状态,将学生自信心、心理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等德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通过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再由理性认识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固化,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灌输性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初中德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因此,需要采用灌输性教育促进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当然,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渗透式教学,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尽管渗透式德育教学对于大学或高中理性认识能力加强的学生开展,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已经逐渐具备,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周围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将灌输性教学逐渐转化为渗透性教学,依靠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进行渗透性教学,促进学生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说教性与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和结合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盲目说教,就会使得学生对于德育教学感到厌倦,因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采用间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初中德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直接说教式教学和间接引导式教学两者要互相转化和结合使用,不能对于直接灌输式教学过度依赖,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度使用间接引导教学,使得教学目的不能明确。随着现代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要结合知识教育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德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进行三种教学方式的转化和结合,促进初中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光元,傅敏.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49-150.
[2]黄志明.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科技展望,2015年第22期:283.
[3]邓秋,梁友志.渗透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年第12期: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