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17-04-26邹春霞
邹春霞
【摘要】目前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推翻在所难免,大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师学者都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究。本文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大学语文教改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關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8-02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国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就像我们做工一样,没有工具是无法进行作业的,更别提效益了。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大学生的语文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成为各类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语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大学语文的规范化、学科化、学术化发展。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同思想政治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但各方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却不能与后两者同日而语。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把学习大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对国语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没有设置像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大学语文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因而大学语文的地位显得十分尴尬。
近些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都充分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仍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能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文知识贫乏和人文素养普遍低下的问题。大多数本科院校由于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导致大学生“知书”不“达理”,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承载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这些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大学语文的普及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能力的提升,更关乎一代中国人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关乎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弘扬。因此,如何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如何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教学中修整或者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做到文史哲的融会贯通
对于文学,大家往往强调文史哲不分家,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时,将文学、史学、哲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2.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阅读与思辨,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
大学语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在较深层面上切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拓宽其视野,启蒙其心智,引导其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表达、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学鉴赏的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独立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勇敢的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应将社会热点与大学语文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3.在教学手段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雨课堂、MOOC逐渐渗入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各类网络学习平台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小结
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构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洪;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尹凤芝;基于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11期
[3]魏思妮;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