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2017-04-26马莹
马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3-0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等词语;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阿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授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演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
教学设想:采用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串领全篇,步步追问,引导分析出不愿意和愿意的原因,及“抑”和“扬”的内容自然得出,由“抑”到“扬”,水到渠成的分析出阿长的性格特点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引出长妈妈,走进文本。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积累重点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阿长的身份、性格等
三、跳读课文,感悟形象,掌握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
先请不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抑”的内容:
因为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多嘴多舌)
②限制我的行动(管我太严)
③睡觉成“大”字(行为不雅、不拘小节、愚钝)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麻烦、迷信)
⑤讲述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
⑥谋害我的隐鼠(诘问、憎恨)
看来的确不讨人喜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的词句。板书: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憎恨、诘责
看来有这样一位保姆是挺烦人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还要聘请她呢?
再请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扬”的内容:
因为她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本书。
我相信父母经常给你们买书,你们拿到书什么感觉,什么心理?鲁迅拿到书什么感觉?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来看看买书的前因后果。
1.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引导朗读19-28段,说明:文中没有交待,学生无法回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
2.設置阿长买书的情境,体会阿长买书之艰难。
教师扮演售书员,学生扮演阿长,体会“三哼经”三个字的信息含量。引导品读第22段,教师读的过程中故意漏掉“太”、“连”、“向来”、“都”,让学生体会这几个词的重要性。
3.买回的“粗拙的本子”为何被称为“最为心爱的宝书”?品读25、26段,体会作者得书后的惊喜和震憾。
4.由此,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旧的,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5.理出情感线索,完善板书,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及作用。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深沉怀念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掌握描写人物手法
1.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如写长妈妈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3.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言寓庄于谐,含义深刻。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又不失深沉庄重。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抒发了对她的思念。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黄胖而矮、有点粗俗、甚至愚昧但淳朴善良,关心疼爱孩子的长妈妈吧!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掌握重点字词的形音义;
2.课外阅读梁实秋的作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进一步感悟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以及“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主张,并尝试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