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在美术创作中色彩培养的策略
2017-04-26梁洪姐
梁洪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11-01
幼儿喜欢画画,幼儿的书包里,总少不了五颜六色的色彩笔。幼儿富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总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美术创作。走进幼儿的空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童真童趣的色彩画。色彩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让幼儿真正走进色彩世界,培养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画出更具水平的水彩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幼儿在美术创作中色彩的培养策略。
一、遵循绘画原则,教给色彩知识。
色彩运用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幼儿应根据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学习原则,分段进行指导,不可混为一谈。如对小班幼儿,只要求能认识黄、红、蓝三种颜色即可;中班幼儿,要求认识黑、白、紫、橙等颜色,逐渐能区分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大班幼儿要求有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学会调颜料,能够运用混合色彩。各个学段都要有侧重点。
根据以上特点,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色彩的粗浅知识,能为幼儿更好地欣赏和表现美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次大班美术活动中,安排的内容是让幼儿感受各种色彩的不同与联系。笔者没有逐一拿出各色彩笔,让幼儿说出颜色的名称,而且发给幼儿每人一盒彩笔,请幼儿帮助彩笔娃娃分类,并告诉幼儿:“不一定要和别人分的一样,但你必须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分”,孩子们积极动起脑筋,其中一个幼儿这样说:“我把红、黄、桔红、粉红、绿色分成一样,看见他们我觉得很高兴,他们是快乐的彩笔娃娃;黑色、灰色、棕色是一类,它们让我感觉很冷、很不舒服,所以它们是伤心的彩笔娃娃”。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蓝色、白色、红色是一类的,因为蓝天、白云、太阳都住在天上”。多可爱的回答,你能说它们分得不对吗?在笔者的引导下,让幼儿知道了什么是暖色、冷色、什么是近似色,引导幼儿用暖色调烘托喜庆节日、美好心情等;用冷色调烘托悲凉、冷淡等气氛,如冬天万物萧条、夜晚漆黑宁静等,通过色彩的对比体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欣赏能力。
1.观察和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色彩画:“野芳发而幽香”,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山青水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夏天“佳木秀而繁阴”,各种树木枝繁叶茂,翠色欲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层层梯田稻浪翻滚,一片金黄;各种瓜果竞相成熟,红通通,沉甸甸。菊花是秋天的象征,粉、红、黄、白等,颜色各异,争奇斗艳。幼儿园里,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幼儿的衣服色泽鲜艳、色彩和谐来欣赏、感受色彩的美。这样幼儿就会经常互相欣赏介绍自己衣服的颜色搭配等,感受色彩的美。
大自然是一幅天然的彩色画,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有计划地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对生活的向往,进而激发幼儿学会捕捉事物之间微妙的色彩变化,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平时的美术创作中,不断提高美术创作水平。
2.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
优秀的绘画作品,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幼儿年龄低,独创性不高,但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多从引导幼儿模仿绘画入手,引导幼儿学会欣赏优秀作品,并抓住优秀作品的閃光点,模仿绘画。
欣赏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而且能使幼儿感受美,欣赏美,丰富其想象的空间。例如:引导幼儿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画中哪种颜色用的最多?你最喜欢这副作品中的哪些颜色?你觉得哪几种颜色搭配的最好看?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幼儿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由向日葵联想到了火红太阳,有的由画面联想到了金色的秋天,有的从向日葵迎着太阳怒放,感受到了幸福的快乐等。在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模仿名画中的色彩搭配,并运用到自己的画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三、鼓励大胆表现,提高感知能力。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识虎”,幼儿无拘无束,大多好表现,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更是蠢蠢欲动,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术创作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游戏让幼儿认识色彩,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适时评价,把优秀作品粘贴在展示区内,并给画的好的幼儿奖励小红花。通过有效的鼓励表扬,让全体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大胆表现,提高感知能力。
色彩培养在幼儿的绘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遵循幼儿绘画原则,教给色彩知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高绘画感知能力,使幼儿绘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