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背景下吟诵教学模式新究

2017-04-26茅青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孟浩然平仄李白

茅青云

摘 要:“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先生一直强调:“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一句话,自古读书皆吟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对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能力”的解读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吟诵教学

时下,在常见的古诗词教学中,大多在字义的条分缕析中探寻、挖掘诗词的意趣,这当然无可厚非。笔者以为教学中除了挖掘文字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尊重诗词的传统,通过吟诵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音韵声情,来叩开诗词教学的大门。现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吟诵教学实践为例,谈点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一场极富诗意的离别。诗人在诗中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显示出开阔深远的送别意境和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此诗中,拗句未救,平长仄短,韵字开合,无一不蕴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份情谊呢?笔者认为通过反复吟咏诵读,用声音表达诗歌的内涵,来感受诗歌“兴发感动”的生命力。[1]

一、“拗句”中点破用心

“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思,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朱自清先生所提到的这种“不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诗词中暗藏的信息密码。在反复吟诵中,模仿诗人的语气,细细揣摩诗人的心理,就能捕捉到、破解出精炼的诗词语言背后深藏的意蕴,探察出诗中的“典故”,完整地呈现诗词创作的环境和历史背景。[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格律如下:

仄平平平平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按照平长仄短,两字为一“音步”可停顿的吟诵规则,这首诗的吟诵方法是这样的:

故人~ 西辞~黄鹤/楼(韵)~ ~,烟花~三月/下扬~州(韵)~ ~。

孤帆~ 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韵)~ ~。[3]

(注:“/”指停顿,“~”表拖长音)

细细检查格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句诗不符合近体诗平仄须“同句相间”的原则。按照格律,这首诗本应是“仄起”,第二字“人”字处应该是仄声,此处却用了一个平声字,就造成了所谓“拗句”。拗句原是诗家大忌,应该想办法补救,但是诗人却“拗”而不“救”,其中自有其深藏的艺术追求。对此,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从声韵的角度作了如下分析:“‘故友是仄声高音,一种强调,强调那人是我的朋友,而‘故人~则是平声低音,这种低长音好像长长的呼唤,好像恋恋不舍。如果知道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作诗了。这句诗七个字就有三个长音,其依依之情,一吟即知。”

师:请听老师吟“故人~ 西辞~黄鹤/楼~ ~”,请大家吟一吟,细细体会诗里的意味。

生:老师,我发现吟诵这一處的时候,声音不仅向上扬,而且还微微拖长了。

生:老师,这个“故人”有点意味深长,是不是说李白与孟浩然的情谊很深呢?

师:你猜对了。你可知道在“诗仙”李白的眼中,孟浩然可是他的大偶像啊!据说他们的相识是这样的——(出示背景资料:李白出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此时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早已是名满天下了。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非常仰慕他,他在《赠孟浩然》的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师:大家看,这首诗是不是完全表达了一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呢?

生:哦,原来李白是想说这位“故人”与他的交情匪浅啊!

生:哈哈,我知道了,原来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啊!

从课堂实践来看,确如徐教授所言,学生在浅吟低唱中,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在诗句之外暗藏的深情。吟诵时,从格律出发,抓住“拗句”来点破诗人的“良苦用心”,早早为下文的离别做好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铺垫。虽一字之差,却由平转仄,从“人物形象”转向了“内心情愫”,两者所表达的情感重点完全不同,吟诵用声音完美地诠释和破解了这一密码。[4]

二、平仄里吟出声情

古诗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吟诵在声情上更能显出一番境界来。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我以为,吟诵诗歌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和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师:(示范吟)烟花~三月/下扬~州~~。跟着老师吟一吟,你听出了什么?

生:这个“花~”字吟得很长,我感觉“烟花”是很美的。

生:“花~”字吟得长,好像在说江南到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生:这个“扬~州~~”两个字吟得也很长,好像在说孟浩然去扬州的路程是很漫长的。[5]

生:虽然旅途漫长,一路的春色却是很美的,所以孟浩然下扬州的心情是很愉悦的。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不错,真是耳聪目明!再体会一下诗中的仄声字又表达了什么呢?

生:这个“月”字,以前老师说是入声字,要读得特别短。

生:读得特别短,好像在说“三月”的春天特别短暂。

生:“烟花”那么美,可是“三月”又那么短暂,吟诵的时候给人一种时光匆匆的感觉。

师:好啊,大家体会的都很到位。原来在这如花的三月,在这匆匆一别的三月里,诗人把对好友的无限深情都化作了祝福,借江南美丽的春色一路相送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通过教师的悉心点拨,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就不难发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吟诵,把声音背后的心境、诗词当中的意象、学生内心的想象融合,通过对话、联想、发散思维,动态地还原成身临其境的情景剧,将诗句的声情与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声”,在寻找“知音”中与诗词产生强烈的共鸣,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三、韵字中揣摩心思

我们习惯了从字义上去理解诗歌,却往往忽视了声音,而古人写诗最重押韵。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作咏物事词,须先选韵。选韵未审,虽有绝佳之意,恰合之典,欲用而不能。”说明学习诗词不能不懂韵。在近体诗中,押韵的平声字在拖长吟诵后,声音的意义被放大,对汉字语音产生的感受就会被无形中大大地强调,诗中所要表达的情趣和韵味就会凸显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押的韵字是 “楼、州、流”,在《平水韵》中属于下平十一部的“尤韵”,这个韵部还有“忧、幽、留、游、修、休、愁”等字,这些字作为平声字,在拉长声音读时,都有缓慢柔和的感觉。在吟诵时,韵母“iu”是个闭口音,口型由开到闭,在作为韵脚拖长使用时,发音既悠长又柔和,因此使用这个韵部的诗,大多表达的是忧愁、思念的缠绵情绪。

师:我们发现在吟诵时,韵字“楼、州、流”的声音拖得很长,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李白在黄鹤楼上站了很久,他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只关注到了孟浩然乘舟远去。

生:这几个字拉长读时,声音好像在回旋,我感到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生:我吟诵的时候,仿佛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生:我感觉声音里有一点留恋,虽然诗人是很高兴地祝福好友远行的,但是心中又非常希望他能留下。

师: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在这长久的目送中,他心中默念的又是什么呢?请你帮他写下来吧!(学生小练笔)

生:孟夫子,你可知道,我是好不容易才见到心中的偶像,真舍不得你走啊!

生:孟夫子,可惜相逢太匆匆!我真想和你一起同去,去赏花作诗,领略江南的美景啊!

生:孟夫子,你此去扬州,我们不知道又要何时相见了。期望我们重逢时,还能把酒言欢,再叙友情。

……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我想,诗词教学如果能充分运用吟诵这一手段,能更好地了解传统诗词格律的特点,揭示诗词的丰富内涵,激发学习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把学生从生涩难解、苦燥的诗文学习中解脱出来,使古诗教学充满诗歌的灵性,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迦陵论诗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學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小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朱自清:《论朗读》,《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徐健顺:《声音的意义》,《徐健顺吟诵论文集》,中华吟诵学会内部刊物2012年

[5]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猜你喜欢

孟浩然平仄李白
春晓
舟中晓望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晓
春天的马蹄声
倒下的那一刻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