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幼儿纠纷中教师行为折射出的专业素养
2017-04-26李军
李军
摘 要:教师在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首先要做到体态优雅,平视幼儿,语带关心倾听幼儿的心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要讲明道理,示范正确做法,建立幼儿的是非观,并等待幼儿,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时间。最后,教师要对幼儿有跟随性的观察,并和家长沟通,给予幼儿及时的帮助,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纠纷 社会交往 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3—6岁的幼儿,使得它的专业性特别强,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尤其是在处理幼儿矛盾冲突的时候,更能考验一个教师的专业修养。当幼儿出现纠纷时,很多老师常常没有听完孩子的表述,就各打五十大板简单解决问题了。或者是在听后,强迫一方向另一方道歉,完全不顾及幼儿内心的感受,根本不能解决纠纷中幼儿行为和心理的问题。当幼儿有了冲突的行为时,实际上是在提醒教师,他们需要社会交往方式正面的引导,如果教师忽略了他们成长的需求,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无疑给他们做了反面的示范,下次依旧会有更多的冲突,难以促成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1]
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呢?有这样一个案例。周周和豆豆两个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突然大吵了起来,豆豆哭着说周周踹了自己,总被人欺负,要大发雷霆。而周周说自己是不小心踹到豆豆,认为自己没错,拒绝道歉,两个女孩僵持不下。透过豆豆和周周的纠纷事件,来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2]
一、体态优雅,平视幼儿,语带关心
当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时,教师首先不能急躁,可以把两个小朋友带到一边,蹲下身来,平视幼儿,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优雅细微的动作,表现出教师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宽容大度。幼儿的行为是她们内心需求的外显,所以,一个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策略,解决问题。周周说自己是不小心踹到豆豆,认为自己没错。豆豆情绪反应强烈,说自己总被人欺负,要大发雷霆。两个孩子互不相让,针锋相对,考验老师的时刻到了。[3]
二、平和等待,冷静判断,春风化雨
面对两个相持不下的孩子,教师要继续用轻声细语平复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实则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豆豆坚持要大发雷霆,老师可以语带关心地问,你试过吗,你想试试吗?豆豆同意了,教师等到了介入指导、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可以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豆豆把自己内心的不满说出来,教师用写信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和两个孩子一起通过角色游戏表演的方式,疏散她们对峙消极的负面情绪,教给幼儿一种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最后两个孩子用快乐的笑声,化解了彼此的矛盾。教师的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美好的情感注入幼儿小小的心田。
在处理豆豆和周周的纠纷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显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而且还折射出一个优秀教师的可贵教育品质和良好专业修养。作之友,作之亲,作之师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行为和专业素养。
幼儿和解了,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在幼儿行为背后却可以引发教师一系列的反思,实施更深入性的教育策略,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1.幼儿之间出现纠纷,说明他们已进入社会化的交往,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及时有效地介入指导,可以减少幼儿冲突的发生。比如,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过强,经常会有打人、挠人的行为。那么教师在开学初就要把正确的交往方式纳入幼儿的课程。开展認识新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幼儿相互结对,利用晚上或休息日在父母的陪伴下去朋友家做客。因此,打电话邀请客人、敲门、打招呼、端茶送水、和别人友好相处、开门送客等做客礼仪就成为主题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且家长在陪伴幼儿做客的过程中,也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正面的示范。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同时创办娃娃家的活动区域,把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照顾他人的能力、社交礼仪作为教师重点指导内容。在集体教学中,幼儿可以透过语言讲述、说唱表演、合作性的体育游戏等,来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体验伙伴之间的美好情感。三大教学活动形式的相互交融,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的良性互动,共同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环境塑造儿童,这必将促进幼儿的发展。
2.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冷静处理。教师非圣贤,每天面对这么的多孩子,难免有急躁的情绪,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耐力和教育功力。如果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给幼儿和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地想想该怎么解决问题。
3.教师在处理纠纷时,要讲明道理,示范正确的做法,建立幼儿的是非观,并等待幼儿,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做出选择,这也是幼儿学习解决问题和建构心智的途径。
4.幼儿的纠纷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表面矛盾的化解,不可能真正解决幼儿行为和心理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得到成人的支持和肯定,逐渐形成稳定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平日还要对幼儿有跟随性的观察,并和家长及时给予幼儿帮助。比如周周,家长和老师要多鼓励她主动与人交往,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对豆豆而言,她说自己总被欺负,表明她内心有潜在的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留意豆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判断她说的“被欺负”现象是否真实存在,是他人怎样的一种行为?积极地帮助豆豆消除负面情绪,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也强烈。教师应牢牢抓住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敏感期,帮助其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帮助幼儿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3]金日勋.新理念下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