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蒙、颐二卦看张载的养正工夫论

2017-04-26刘泉林乐昌

船山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养正张载

刘泉+林乐昌

摘 要:张载哲学的工夫论具有多种形态,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自《正蒙》与《经学理窟》的“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大心”“诚明”等形态,而对《横渠易说》中的工夫形态则鲜有论究。《横渠易说》的工夫论思想十分丰富,其中蒙、颐二卦所体现的养正工夫论独具特色。这一工夫论,合蒙养与颐养两种养正之功,始于养心而成于正性。其具体展开则涵盖并关联了张载工夫论的诸多形态,并具有疏通不同关窍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养正工夫,有助于最终实现发蒙跻圣、复归天地之性的目的。

关键词:张载;《横渠易说》;蒙;颐;养正;工夫论

在张载(1020~1077,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工夫论具有多种形态。学术界以往对张载工夫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大心”“诚明”等这些形态出自《正蒙》《经学理窟》工夫形态,而对出自《横渠易说》的工夫形态则鲜有论究。有鉴于此,本文以《横渠易说》为文献基础,从蒙、颐二卦的特定视角考察张载的养正工夫论,并阐发其重要意义。

一、蒙卦的养正观

人心昏蒙,唯有养心方能使之归正。这是蒙卦养正观的核心所在。张载认为,“‘蒙杂而著,‘著古‘着字,杂着于物,所以为蒙。蒙,昏蒙也”。①人心如果牵绊于外物,则容易昏愦蒙昧。若要澄清人心,便需养正工夫。蒙卦的养正工夫,是经由蒙者之求与教者之养两个层面展开的。

1.蒙者之求

“蒙者”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指昏聩蒙昧之人,即“昏蒙”者,这是“蒙者”的泛指;二指“童蒙求我”之人,即年幼的昏蒙者,这是“蒙者”的特指。

蒙卦强调“童蒙求我”。蒙者之求,首以童蒙为吉。“童”,指处于学龄阶段的幼童。张载认为:“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②蒙者之求,还在于“能知向学”。此“学”非谓“富贵声誉,博闻继承”,而是“尽性知天”的“道义”之学。“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质之美恶,只看志如何”③。“童蒙求我”是“以蒙而求”,“故能时中,所以亨也”④。张载强调“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⑤,以突出来求学的童蒙所必須具备的主动追求道义的决心。

2.教者之养

教者,指能够“养其蒙使正者”⑥。教者的极致便是儒家之圣人。因此《易经》赞其事为“圣功”,即“圣人之功”⑦。圣人教养之功,在于引导“蒙者”使其从“杂着于物”的迷失状态中觉醒过来。

张载指出:“蒙卦之义,主之者全在九二;《彖》之所论,皆二之义。”⑧九二指教者,清儒陈梦雷即认为“蒙之养正,有师道”。⑨此“养”有三义:首先指“发蒙”,即启发;其次指“包蒙”,即包容;其三指“时中”,即适时引导。此皆要求施教者“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⑩

蒙卦初六爻谓:“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其《象》曰:“以正法也。”对此,张载解释说:“以柔下贤,居于坎陷。”B11柔指润泽之意。下贤指来学,即初来求学的蒙者(包括童蒙)。初六为阴爻,所以说“以柔”。蒙下卦为坎,“坎,陷也”B12,所以说“居于坎陷”B13。坎陷有“刚之象”B14,故又说“然无所私系,用心存公,虽不能谕人于道,以辨曲直,正法可也”B15。此是强调教者的启发必须用心公正光明。对教者而言,“正法”是基本的要求,“谕人于道”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谕,指师道的启发和开导作用。因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B16。

张载重视“正法”,认为“善行法者,多说于任刑,道非弘矣,故以往吝,(故一作终。)B17故君子哀矜而勿喜也”B18。“善行法者”即“利用刑人”B19。“法”同“刑”,指规矩、规范。“说于任刑”即“用说桎梏”。“说”通“脱”,指脱去,引申为解除、抛弃。“刑”即“桎梏”。“任刑”与“任德”相对而言。B20“哀矜而勿喜”语出《论语·子张》,谓“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B21。合格的施教者不滥用刑罚,而只以之警示。刑罚本不利于弘道,更何况不宜长久施行。张载解释蒙卦初六爻,主要阐发如何“发蒙”、“正法”。

九二为教者,初六为求学之蒙者,所以九二于初六有“包蒙”之象。其《象》曰“刚柔接”。九二阳爻“以下卦之中,主卦德”,初与二“刚柔得中乃济,不可严厉也”B22。若“童蒙求我”而教者不能予以教养,则贻害极大。教者须知人情,须有所隐晦,但亦可直言不讳,如“庄子谓牧羊者止鞭其后,人亦有不须驱策处。某(按:指张载自己)只是太直无隐,凡某人有不善即面举之”B23。蒙者志学和受教之心有别,教者应当细心辨析,施教以法,授教以类。

张载强调“时中”,指出:“教者但观蒙者时之所及则道之,此是以亨行时也;此时也,正所谓‘如时雨化之B24。如既引之中道而不使之通,则是教者之过;当时而道之使不失其正,则是教者之功。”B25这是教者的担当,故曰:“尽其道,其惟圣人乎!”B26蒙上卦为艮,艮为止。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B27故六四言“困蒙吝”,六五言“童蒙吉”,上九言“击蒙”,均提醒教者须“以刚居中”,“以刚明极显”御寇之“蒙暗”。如此才能“蒙正如童吉”,使蒙者不失其正。B28

蒙之养正,指教者以道义之学、时中之义、天地之德润泽来学者,使其立志,且心不纠缠于外物以至于失去本有之正。求学之人在觉察到自己的蒙昧状态后,应当积极配合教者所施,以求脱离昏蒙,自觉修养身心从而求索正学。

二、颐卦的养正观

上节所论蒙养,以蒙求为主,以教养为辅,强调蒙者的脱蒙与成长;本节所论颐养,则以自养为主,以养人为辅,重在学者自身的提升与拓展。就个体修养工夫而言,蒙养是其第一阶段,而颐养则是其第二阶段。颐卦《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张载称颐卦有“畜养之象”,指出“‘观颐,辨养道得失,欲观人处己之方”。B29颐卦之养,始于自养而成于养人。

1.自养之道

頤之自养,强调“观”养,即学会仰观俯察,以及圣人如何参赞万物、养育万民。颐《象》谓“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B30,这是君子应当效法的自养之道,亦即养德、养身之道。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不足贵也”,张载解作“体躁应上,观我而朵其颐,求养而无耻者也”。B31颐卦初爻为阳,故躁进,与六四阴爻为正应;阳爻在下,本当自养,然为贪欲所累而求养于人,非是正养。此是初阳失养之象,君子应当以之自警。养其“灵龟”即是初九自养之正道,至于饮食则与孔子“食无求饱”B32之意相通。

基于《易传》的阴阳观,张载解释六二“颠颐拂经”“行失类也”认为:“凡颐之正,以贵养贱,以阳养阴,所谓经也。颐卦群阴皆当听养于上,六二违之,反比于初,以阴养阳,颠颐者也。群阴,上所聚养者也。六二乱经于聚养之义,失阴类之常,故以进则凶。”B33“颐之正”,指以上九阳爻聚养下面四个阴爻,且四阴爻均主动求养于上九阳爻,这是君子应当遵行的常道、大道。六二求养于初阳,违反了颐卦正养之道。所以,学者需要以“正经”为事,“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B34

张载十分强调“正经”,认为正经之事,践行不易,需要坚定的决心与坚韧的毅力。所谓“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B35张载鼓励学者曰:“易简理得则知几,知几然后经可正。……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B36他指出:“‘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断可识矣。”B37“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B38“博文以集义,集义以正经。”B39张载之学极重次第,“知几”“知序”“集义”皆是正经之方,经正则有所立、有所守。颐卦“正经”与蒙卦“正法”同功,亦与知礼相通。B40学者正经,故可言权经、拂经、反(返)经;能守礼,则可“参酌古今,顺人情而为之”。B41

张载认为,唯有“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强礼然后可与立,不惑然后可与权”B42,强调“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B43若不能克己正经,则如六三之“拂颐”,悖逆大道。张载指出六三“履邪好动,系说于上,不但拂经而已,害颐之正莫甚焉”。B44六三阴爻所处之位不中不正,喜好变动;虽与上九为正应,然贪求无厌,违逆常道,严重损害着颐卦的正养之道。学者于此当引以为戒,并时时修省以自养。

2.养人之道

学者若持守正固,观察天地、圣人之养,则能自养其德行。进而效法天地、圣人,培育后学。颐上卦为艮,艮《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B45,意在强调君子要当其位而行其事。在颐卦,则是养人之意。

六四为“颠颐”,“上施光也”。张载认为,此爻“体顺位阴,得颐之正,以贵养贱而得贤者,虽反阳爻养阴之义,以上养下,其施光矣。然以柔养刚,非严重其德,广大其志,则未免于咎”。B46六四以阴爻处阴位,爻体柔顺,具备颐卦正养的德性;居尊位而能培养处于贱位的贤人(初九),虽然不符合以阳养阴的常理,但是却遵行了以上养下的原则,所以其施为是光明正大的。但是以柔顺培育阳刚,除非能敬重贤人的德性,扩大其志向,否则难免于灾祸。此爻预示学者已经身处颐卦正养之道,德位趋近大人之境。B47所以,此爻可以居上位而培育下贤,且与上文“以柔下贤”同义。

六五为“拂经”,“顺以从上”。张载解释说:“听养于上,正也;以阴居颐卦之尊,拂经也。”B48六五阴爻承比与上九阳爻,主动求养,符合颐卦正道;以阴爻居处颐卦至尊之位,却又不符合常道。此爻则在警示学者,虽以大人之德居于圣人之位,但应当高度重视德性的不断纯熟,以求名实相符。同时,则应注意用贤养民,不可贪求于人而囿于自养。

上九“由颐,厉吉”,“大有庆也”。张载说:“由颐自危然后乃吉者,下有众阴顺从之庆,骄则有它吝。此卦得养之正者方利涉大川,盖养然后可动耳。”B49上九顺从颐卦正养之道,虽居高位但可以转危为安;此爻下有众阴爻顺从的优势,如果以此自骄自傲则容易招致意外的悔恨。学者德位皆尊,为世人所仰仗,如果能够遵行颐卦正养之道,则自然能够逢凶化吉。在颐卦中,唯有通过自养与养人才能获得此卦的正吉,从而其所行才可无所不利。

由上可知,颐卦下三爻侧重自养,上三爻侧重养人;在自养的基础上,强调以阳养阴、以上养下的养正原则。所以,颐之养正,首先要求学者能够自修德行,内外充实;其次要求学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养育贤达以及万民的责任。

三、养正工夫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横渠易说》中的“养正”工夫论,兼取蒙、颐二卦,表现为始于养心而完成于正性的进路。

1.合蒙养与颐养

蒙之“养正”指蒙者的自主求学,以及教者对蒙者进行启发与引导。颐之“养正”指学者的自我修省,以及对未脱蒙者的培养。宋儒真西山《养正堂记》解蒙、颐“养正”亦有此意,他说:

蒙之为义,取物之稚而言。……颐之为义,在天地则养万物,在圣人则养贤以及万民。……即二卦而言,则蒙之养也,察乎微;颐之养也,先乎近。始于学,终于成德,则微者著矣;修之身,被之万物,则近者远矣。……虽然自内卦求之,则一险一动者,蒙、颐之所以异也;自外卦求之,则皆止者,蒙、颐之所以同也。B50

蒙卦内坎外艮,颐卦内震外艮,所以说蒙颐内异而外同,殊途而同归。清儒边廷英曾说:“蒙之养正,以养人之正性言之。此传(指《颐·彖传》)养正,则以自养其正性言之也。”B51这一概括,对蒙颐关系实质的揭示很具启发性。清儒李道平在其《周易集解纂疏》中指出:“育,养也。《释诂》文。蒙似颐体,故象养。‘果行育德,所以养正也。”B52蒙、颐二卦皆以“养正”为目的,学者与教者內外相因,故当合观。

2.由养心而正性

张载对蒙卦的解释与程颐、真西山等人略异。程颐、真西山等人依《序卦》从“物生必蒙”说起,张载则从《杂卦》“蒙杂而著”说起,直指人心而言。张载解“物生必蒙”为“蒙昧未肆”B53,其重点显然在“蒙”之蒙昧意而非物之初生意。“未肆”的涵义与未发、未正相仿。张载解《大学》“格物”为“格去物,则心始虚明。”B54以“去”训“格”,是强调去除外物对心的遮蔽。蒙者来求学,便是“求放心于其失而已”。B55张载发挥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义,以为“不失其赤子之心,求归于婴儿也。”B56“赤子之心今不可知也,以其虚也”,而虚是“天地之祖”,是“至善者”,故学者“当以心求天之虚”。B57学者在自养与教养中,求归其赤子之心以合天地之德性。

心是养的直接对象。虛心、正心、尽心与大心,均是养心。孟子认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又引孔子“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之语为证。B58养心不仅要求其不放失,而且还需要“反身而诚”,由心以达性。性是正的直接目的。养心之后便是正性。张载言性,有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正性的关键在于“变化气质”,即改变“气质之性”,旨在去除“气之偏”,所谓“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B59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尽性。尽性是化气质之性与顺天地之性,最终“尽性而天”。B60在与事物的感应中,学者完成身心修养,以己心为枢纽,反躬自省,则有可能通达于天德。

“养正”是内与外的融合。内指蒙者之求与自养之道,外指教者之养与养人之道。学者“当合内外之道”B61,即学者养之于内,教者养之于外,持正笃志,从蒙者、学者到大人,由大人到圣人之道,循序渐进。B62“养”包括“学者”自我修养与“教者”辅助培养,其过程涵盖了“知礼”“变化气质”“诚明”“大心”诸义;“正”有两层含义,一指学者通过“养”实现发蒙跻圣、复归天地之性的目标,二指学者在“养”的过程中继承、发展孔孟成德之学。张载认为“学与教皆是学”B63。教者、蒙者皆求学其中,“自求变化气质”,B64“强学以胜其气习”B65。学者、教者笃志于道且能“翼飞”,“则吾道行矣”B66。在此过程中,学者“可与立也”,而教者“可以无恨矣”。B67

总而言之,张载的养正工夫论综合了蒙养与颐养两种养正之功,始于养心而成于正性,将教与学融于个体的身心实践,是一种内外合一的修养工夫论。通过养正工夫,学者可以实现发蒙跻圣、复归天地之性的目的。

【 注 释 】

①③④⑤⑥⑦⑧⑩B11B12B13B14B15B18B22B23B25B26B27B28B29B30B31B33B34B35B36B37B38B39B41B42B43B44B45B46B48B49B53B55B57B59B60B61B63B64B65B66

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2008)年版,第85、321、85、84、85、85、85、84、85、236、85、236、85、85、86、282、85、31、158、86、118、118、118、118—119、29、269、34、18、19、29、292、29、18、119、158、119、119、119、239、327、326、23、23、264、330、274、330、32页。

②B54B57 张载著,林乐昌编校:《张子全书·礼记说》,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1、403、359页。

⑨陈梦雷:《周易浅述》,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B16郑玄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32页。此外,坎《象》曰“君子以常得行,习教事”,亦有师道之象。

B17按,此处“故”可作“终”字解,指最终、结果。但以句式结构观之,下句以“故”字起首,此句作“终”字为是,即“终以往吝”。

B19“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王弼注曰:“蒙发疑明,刑说当也”,孔疏曰:“蒙既发去,无所疑滞,故利用刑戮于人,又利用说去罪人桎梏,以蒙既发去,疑事显明,刑人说桎梏皆得当”。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B20“任德”与“任刑”,参见《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B21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7页。

B24参见张载对“时雨化之者”的解释。(《张载集》,第327页)

B3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2008)年版,第52页。

B40张载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中说:“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下达。义者,克己也。”(《张载集》,第279页)

B47B62参见林乐昌:《张载成性论即其哲理基础研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1期。

B50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25,《四部丛刊》景明正德刊本。

B51边廷英:《周易通义》卷8,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B52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8页。

B56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2,刘永翔、朱幼文校点,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1页。

B58赵岐注,孙奭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51页。

(编校:章 敏)

猜你喜欢

养正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沐阳光雨露 养天地正气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张载对老子气论的继承和发展
不与他人拼下限
践行养正理念引领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