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产学官制度的推进与首都圈协同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2017-04-26高令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高令

摘 要:通过介绍产学官制度以及日本首都圈的发展历程,以产业升级为桥梁,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首都圈协同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发挥作用,形成了产业聚集,而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目标的产学官制度的推进离不开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条件。同时,技术进步以及将高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创新也支撑了东京及其都市圈的产业合理转移与分布,形成了合理产业分布和城市功能划分,使得整个首都圈经济跨越不同时期困境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最后,通过以上日本经验对于我国京津冀现阶段发展给予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学官制度;首都圈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13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21-03

一、日本产学官的发展与首都圈的建设

(一)日本产学官的发展

近年日本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创建了一系列互动机制,其中产学官合作机制尤为突出。为了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弥补关键技术不足问题,发展基础理论和方案,在该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产学官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发展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优势创新模式。在“产学官”三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中,企业主要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机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发展研究,政府主要是制定引导战略及政策。其中,政府机构在这些关系中起到纽带作用,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建立多种合作平台协调各方进行互动,提高了高等院校和科研工作机构之间的科技交流和产业合作。

日本从 1980 年代开始从政策层面开始真正鼓励产学官合作,培养产学官合作所需人才,企业与大学开始建立信赖关系。1990年,产学官合作上行政体制障碍的问题凸显,产业界终身雇佣形态支撑的企业培养人才体系和研发模式开始坍塌,大学也面临着来自社会与企业的压力,财政资金骤减,学生人数下降,同时本国的公立大学开始法人化进程,这些高等学府需要通过自己寻找途径来维护其正常运作和运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个地方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高等学府通力合作,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日本从封闭式的创新开始了多元组织,“网络型、横向关系”合作逐渐成为热潮,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颁布推动了产学官实质的飞速发展。日本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学官合作体系,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首都圈的发展

日本首都圈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玉县、群马县、枥木县、茨城县和山梨县,圈域面积36 884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9.8%。日本持续推进首都圈功能分解和“多核多圈层”的多种新结构大都市圈建设,使得日本首都圈在近半个世纪里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和积累。

日本都市圈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日本首都圈推动核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间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初期。东京城市的辐射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了圈内城市的差距,形成了更大范围结构,实现了共同发展,东京都市圈雏形显现。第二阶段为日本首都圈以发展为重点的扩张时期。伴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推进,东京都市圈制造业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分工体系逐步合理,城市功能也在完善之中。第三阶段为日本首都圈综合协调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治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形成,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空间布局进入多中心分散型网络结构。

二、产学官的推进与首都圈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聚合效应:城市化经济聚集对于产学官合作创新及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我们根据创新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产业聚集理论等可以得知,创新来自于集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聚集和产业的聚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联系,技术、信息都在学习与竞争的过程中传递。

将这样的聚集增长模式和空间相融合,处于中心区域的城市通过自身经济的不断强化,通过向边缘其他城市输送商品,吸引边缘地区的资本、劳动力,从而对边缘地区产生极化作用,增加了中心区域城市的累积和发展。中心城市一方面作为一个地区的科技、文化和政治的信息集中区域,另一方面还具有公共特性,这就导致大型企业愿意来到中心城市进行投资和分享,并为大学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效益。

城市集聚与产业集聚产生的竞争、信息的交流、生产要素的聚集、成本的降低等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与平台,而创新反过来又会促使集聚以上要素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会促使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必将导致产业的升级。城市主导产业的更迭肯定会极大改变和改进城市的产业发展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提高信息化技术交流水平,将一个地区的主要产业与基本功能信息结合起来,主导产业的变化必定带来基本功能效应的发挥。

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机器制造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在东京出现。1986年,日本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了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随着东京金融中心的建立,制造业开始向东京周边的城市转移,服务业也进一步向东京集聚,服务业成为了东京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东京成为全国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和经营决策中心。

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开始转向“技术立国”,伴随着政策的转变以及制造业转移和产品竞争的加剧,东京出现了一批创新型的企业。这些企业改变了原有制造业的内涵,出现了与工业有关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更多以科技技术应用为主的生产及向生产服务业的延伸主导了东京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东京以往以批量生产为主的企业开始聚焦新产品的试制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生产成为东京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在《TLO 法》、《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等一系列科技转让促进法案的支持下,日本大学的产学合作取得了持续的、明显的进步。2003—2013年,日本大学共同研究件数和金额分别从9 225件和216亿日元增加到21 336件和517亿日元;委托研究件数和金额分别是从2003年的13 786件和859亿日元增加到2013年的22 212件和1 681亿日元,分别是10年前的1.61倍和1.97倍;日本大学的知识产权实施以专利技术的实施许可为主要方式,同期专利实施相比增长53倍之多,专利实施许可金额4倍左右。

2007年日本产业省对首都圈制造业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查,①结果表明,在首都圈制造业企业中有70%的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十年以上的开展研发活动的历史,有新技术、进行产品开发或已实现创新研发的企业有56.2%。正是由于企业自主创新以及通过各种途径的产学官合作,不断增加生产的技术含量,为东京在内的产业升级创造了基础。2010年日本文部省组织了全国企业创新活动调查。此次调查显示,东京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开展和实现了创新活动,其中,中小企业则更多通过集团内部技术转让并以产学官合作为基础的技术利用开放信息。

(二)扩散效应:产学官合作创新及产业升级对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

根据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中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产业布局理论中的新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拥有较高的效率,能够不断突破固有思维,打破时空界限,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直接的区别就在于区位因子的不同推动了在空间上的分离,产生了类似核心和边缘关系的空间组合。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将聚集在城市某一区域,而传统的制造业会进一步向外围地区转移。从区域与城市层面来看,某种程度上,信息产业主导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发展,而在边远地区,第二产业及商业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就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从空间结构上来看,东京产业转型对实现规划制定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发展目标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东京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部分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服务业发展。这一变化实现了规划提出的建设新的产业核心,形成副都心,缓解中心区的压力等规划目标。同时,制造业向郊外转移相应的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幅增加。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形成了有效互动,避免了恶性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新城成为制造业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促进了都市圈的功能分布。

(三)东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成果

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结构是对应关系,城市通过主导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参与区域城市体系,从而确立了城市的能级。而主导产业的确立、转型离不开城市集聚、产业聚集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将地区的工业结构体系也进行了改良。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是由低级向更高级发展的过程,地区分工同样也会呈现出梯级发展方式。随着城市主导产业的优势逐渐增强,参与分工的地区将逐渐扩大,城市基本功能的辐射范围和作用深度也将扩大和增强,功能联系将更为深入和频繁,从而增强了区域功能网络结构的牢固性,形成了覆盖范围广、竞争力强、有机的经济体。

图1

如图1示,促进东京产业转型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城市的发展、产业的聚集、信息的聚集带来科学技术的创新。持續推进首都圈功能分解和“多核多圈层”的多种新结构大都市圈建设,在五次规划强有力的引导下东京周边区域人口快速增加,功能建设加速,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东京的制造业不断向外延伸,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商务企业发展以及总部经济向东京中心区的聚集,影响并带动了东京各区围绕金融、批发、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专业服务业。历次的规划为东京及都市圈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政府在采取的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对于东京的产业发展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关键的是产学官制度,使得更多的科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更多的企业应用科技促进了生产。

三、日本产学官制度对我国京津冀发展的启示

(一)以成长推动型战略为重点,形成正外部效应

日本首都圈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离不开东京都在其中发挥的带头效应,合理的外部因素促进了其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京津冀区域依靠硬性的疏解,很难解决内在矛盾,应该在京津两个特大城市的带动下实施“成长推动型”战略,辐射京津冀的发展路径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形成正的外部性。以利益调整内容为核心,各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激励性与约束性的利益调整机制,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二)根据三地产业功能,减少行政障碍,实现产业互补

产业与功能进行优势互补,是京津冀协同的基础所在。根据这三个省市的产业分类和结构来分析,同构化现象严重。京冀为电力与石化,京津为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津冀为石化和钢铁。

(三)根据京津冀三地不同发展阶段,实现错位发展

京津冀三地分别处于工业化的高级、中高级和中级阶段,应该分别发展与政治文化相匹配的核心服务功能,以物流、高端制造为主的技术制造实现区域经济核心功能,资源供给、中端制造为主的加工业及其配套服务。通过这样的基本定位方式和模式,对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分配,细化不同定位水平的产业形态,进行优势互补,淘汰雷同和落后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四)统筹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应,而忽视了生态效应,致使产生了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比如雾霾问题。但环境问题的治理并不能实现局部自治,所以,京津冀应在城市定位基础上优化不同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实施绿色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建设,联合统筹加快城市生态修复,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群。

参考文献:

[1] 冯玄玉,李国良.日本产学官联合模式的政府推进路径及大学实绩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5,(6).

[2] 张晓兰.东京都市圈演化与发展机制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3,(2).

[3] 王玲.日本产学官合作现状及成功要素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3,(3).

[4] 陈劲,张学文.日本型产学官合作创新研究——历史、模式、战略与制度的多元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8,(4).

[5] 郑京淑,郑伊静.东京一极集中及其城市辐射研究[J].城市观察,2013,(5).

[6] 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

[7] 赵儒煜,等.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分类与空间组织结构[J].现代日本经济,2009,(4).

[8] 王雙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以东京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 史占中,罗守贵.都市圈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聚和整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0] 王方华.2010中外都市圈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government system and the capital circle of Japan,industrial upgrading as a bridge,expoun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circle,the positive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goal of the system at last cannot do without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t the same time,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gh-tech innovation support Tokyo and its metropolitan area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asonable distribution,form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city function,make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to achieve sustaine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plight of the metropolitan economy. Finally,the Japanese experience for China's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s revelation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Government University industry system;metropolitan planning;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agglomeration effect;diffusion effect

[责任编辑 张宇霞]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A市汽车城产业发展困境研究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龙山镇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