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农村“乡愁”,不忘解民族“情愁”
2017-04-26周丽华
解农村“乡愁”,不忘解民族“情愁”
蹲 / 点 / 手 / 札
蹲点村镇:建德市大慈岩镇双泉村
蹲点干部:杭州市规划局交通处 | 周丽华
犹记得,走访的几日,下着淅沥的春雨,空气湿度很大了,雨后降温,春寒料峭。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牌坊下的两座大狮子,展现出双泉村的与众不同,甚有气势磅礴之势。
双泉村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居首的泉山村乃诸葛后裔南迁后最早的聚居点,诸葛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居尾的小泉村是少数名族畲族治自村,至今还保留着唱山歌,跳畲舞等为数不多的民族文化。
畲族以雷、蓝、钟、盘四种姓氏为主,世代勤恳。
畲族村中走访的第一户便是雷姓大娘,初入院门,只见她正忙于捆绑藕秧,套鞋和裤脚上沾满了黄泥,透露着她刚从田间回来不久的信息。见人来访,她立马收拾干净,嚷嚷着家里坐坐,随手抄起杯子便要泡茶,拦都拦不住,我们被这份来自少数民族的热情感染着。大娘今年已74岁了,虽说儿子一家早已在外买房定居,几次三番让她过去,但老太太却执意不肯,她说村里会唱畲族歌曲的就剩她和另外两个老人了,若是逢上了农历三月初三畲族节就更没人唱歌了;且不说大城市空气没山村里好,即便去了整天也闲不住,还不如待在村里,种种菜,挖挖藕秧,种种莲子,逢年过节还能给亲戚朋友拿些土特产,身体也当锻炼到了。
还记得,有一天走在路上,被一个老者搭讪了。只见他鹤发童颜,满面春风,手持锄头,脚穿套鞋,一副要下地干活的样子。见我等一行便顿足询问起来,当他听到市里今年会把询问的相关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县委、镇政府会认真听取调研报告,以利于总结经验,指导后期工作的展开时,显得格外高兴。原来他是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今年已75高龄。他告诉我们,小泉畲族先祖起源广州,后迁于温州泰顺、丽水景宁,最后长居于此,虽无景宁、泰顺集中庞大,可习俗、文化并无差别。吃苦耐劳是畲族的根基,至今族人未敢遗忘。村中总共53户,150人。这里四季皆忙,3~5月挖藕秧、6~8月摘莲子、9~10月挖藕卖、10~12月磨藕粉,卖藕粉一年收入好歹也有个7-8万。听完此番叙述,我甚是惊喜,这在农村收入中已是非常不错了……
而作为诸葛后裔的泉山村,尚书重礼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农家子女考上县重点中学,考上大学的为数不少,村里一贫困户兄妹两个都考上了大学,尽管现在生活很困难,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望。这不免让我想起了村支部的办公室,还有网络连接着的电脑,新农村需要有现代文化、需要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在这里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诸葛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在新时期的发展。
然而,细细想来,如此一个注重礼仪与传统的乡村,却在少数民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显得力不从心。少数民族的勤劳与朴实有时掩饰了这种诉求,他们对党与政府总是报着感恩的心态,在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时,他们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
2000年,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抓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收集整理和民族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保护少数民族老歌手、老艺人,抓紧抢救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现阶段,我们能否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依靠,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适当拓宽渠道,增加收入,为民族地区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各类人才,甚至举办活动,设立文化艺术政府奖等推动工作创新?
农村需要发展,少数民族需要发展,如何走好发展新农村与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平衡木?任重而道远。
◎ 大慈岩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