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向世界展示运河之美
2017-04-26朱建明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
朱建明|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
拱墅区向世界展示运河之美
朱建明|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
京杭大运河是杭州拥有的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杭州一张国际闻名的金名片。作为运河南端起点城区,擦亮和打响运河品牌,是拱墅加快城市国际化的使命和责任。拱墅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努力建成运河沿岸名区目标,通过深入实施“深耕南部、决战北部、文化引领、产业立区”四大战略,全力打造“开放包容活力之区、产业转型样板之区、现代都市魅力之区、江南水乡秀美之区、和谐安定幸福之区”,使拱墅在运河沿线50多个县区中脱颖而出,为杭州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作出贡献。
着力打造开放包容活力之区,让运河美名传得更远。京杭大运河从拱墅穿境而过,蜿蜒12公里,十里湖墅历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商旅汇聚之地。未来五年,我们将立足运河,大力培育和宏扬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拱墅故事讲给世界听,向世界展示运河之美。努力把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着力推进运河旅游国际化,助推运河拱墅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拱墅成为更多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化,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政务环境和商务环境,让运河南端出现更多国际友人的身影,展现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努力打造国际化的城区形象,开展国际对标行动,积极推行国际化标识,充实国际化元素,增强城市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努力打造适应国际化的人文环境。
着力打造产业转型样板之区,让运河两岸产业更兴。历史上,大运河“半天下之财悉经此路”,可以说运河也是一条产业之河。米市巷、卖鱼桥这些老底子传下来的地名留存了农业文明的历史记忆,杭钢、浙麻、杭丝联这些盛极一时的国营企业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兴衰变迁。过去十年,拱墅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搬迁了近千家工业企业,农业统计实现归零,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到了81%以上,成为了拱墅的“首位经济”。未来五年,我们将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体育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建筑规划等两大优势产业,着力构建“6+2”产业体系。全面加快北部软件园、运河财富小镇、上塘电商小镇、运河智慧网谷、工业设计小镇、康桥新能源产业园、汽车互联网小镇、申花产业园、北城智汇园、康桥健康产业园等十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拱墅未来发展“新蓝海”。
着力打造现代都市魅力之区,让运河两岸风光更美。近年来,我们抓住运河综保工程和运河申遗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区功能,运河沿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全域景区化要求,全面推进城市新一轮有机更新。突出抓好城中村改造,2017年完成所有5000户农户拆迁,2018年完成农户拆迁扫尾和国有、集体企业拆迁,抓好整治改造工作,2019年全面实施“回头看”,实现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在加快城中村拆迁的同时,大力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全面提升改造桥西、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大历史街区,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和人气;坚持保护性开发,新建祥符桥、运河湾两大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新一轮美丽家园建设,打造若干个具有运河风情的“农居人家”,让乡愁记忆在拱墅进一步彰显;开发保护烟囱广场、时尚发布中心等一批历史遗存点,推出一批非遗作坊、运河文化体验点,活态传承运河历史文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运河两岸的遗产、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立起来,让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拱墅交相辉映。
着力打造江南水乡秀美之区,让运河两岸环境更优。坚定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秀美拱墅的环境品质。突出深化“五水共治”,全力打好污水剿灭战,稳定实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零直排”,确保2017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河道。同步推进河岸景观综合整治,加快建设117公里的沿河生态健康廊道,拓展一批亲水活动空间。巩固G20峰会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推进“三改一拆”,深化“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争创“无违建区”,打好治气、治废、治堵攻坚战,推进依法严管、科学善管、科技强管,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运河财富小镇
着力打造和谐安定幸福之区,让运河沿岸百姓生活更好。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进一步增加民生各领域投入,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教育卫生和平安创建等各项工作,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抓好面上改善的同时,重点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推动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北部教育提振行动,加快北部地区学校建设。大力推进运河大剧院、运河体育馆、运河康桥医院、城西体育公园、运河中央公园、市肢残人综合服务中心、桃源新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