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017-04-25刘芮圻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小学化预防学前教育

刘芮圻

摘 要: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前都会在幼儿园接受教育。虽然同样是学习,但是在幼儿时期,过早地接受类似于小学的教学模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本文就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小学化 危害 预防

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适合孩子未来成长需要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幼儿家长中认识千差万别。一种观点认为:一名学前孩子识字多、会写许多字、算数能力强、语言表达技能高,表明这个孩子聪明、有发展前途。不可否认,这些是孩子步入小学继续学习的基础,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孩子达到这样标准的途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把本来应当关注学前儿童语言能力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身体运动协调能力、想象力、识别能力培养的时间转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结果,事实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本文将其中的危害和应对措施进行简析如下。

一、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约束孩子的兴趣培养

接受学前幼儿教育的孩子,年龄普遍在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自身约束力较差,面对生活中各种未知的事物充满求知欲望。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学习常规的知识,但不适宜用小学的教学模式约束孩子。有些学前教育机构为了吸引家长报名,承诺教学过程中多学习文化课,忽略兴趣培养,以至于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即便是在小学期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在低年级学段也会增加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课程的总量,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健康品格。

(二)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学龄前儿童在心智上还有很大的发育空间,过早接触文化知识学习,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因为每个孩子个体大脑发育水平并不均衡,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胎教、幼儿期教育成长环境也各有差异。因为个体发育和成长环境,都会导致他们在面对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学习时,有些孩子一学就会,而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好的孩子会产生优越感,而那些暂时“学习不好”的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尤其对个体发育滞后的孩子而言,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阴影,也会产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畏惧的心理倾向。

(三)限制儿童培养交际能力

因为在教授文化课程时,需要孩子们认真听讲,就如同小学課堂上课一般。老师授课时不能随意发言和活动,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减少,不利于培养同学间的友谊,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口语表达都是一种束缚。等到孩子进入小学学习,虽然在老师眼中很听话,但是不利于孩子与其他同学沟通,影响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培养。

(四)影响孩子未来学习

由于小孩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过早学习到小学课程,并不利于提升学习成绩。其原因在于当孩子正式上小学后,对于教师授课内容有所了解,听课时就容易分心。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倡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常讲授一个知识点时,还会引出其他知识。如果孩子在正式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会导致成绩下降,不利于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避免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一)家庭

1.认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模式,教育部已经对其进行了全盘否定。幼儿教育,应当以提升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体运动协调性、想象力、识别能力等这些有益于身心和大脑健康发育的课程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表现力不强。许多家长评判一个教育机构,常常会以老师教会孩子多少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孩子在学校能获得多少快乐。

家长在交流时,会存在攀比心理,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会的多。例如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有些小孩没有上学,就能很好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是自己阅读儿童书籍等。在其他家长看来,这些就是聪明的表现。而事实上家长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会使教育行业的发展出现恶性竞争。一些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使用小学教材授课。看似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但实际上影响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因此,家长和教育机构双方之间都要认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不要为了家长暂时的心理虚荣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2.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是关键

许多家长认为在幼儿时期,就应当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际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孩子的幼儿时期,更应该重视其健全人格的塑造。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小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因此,在小孩能够与他人交流时,首要的是培养他们使用礼貌用语。平时说话要和气,学会使用“您”“谢谢”“没关系”“对不起”,等等。有礼貌的孩子在幼儿园中有利于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受到老师的喜爱。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父母和长辈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劳动的能力。尤其在上幼儿园前期,孩子不识字并不重要。因为在幼儿园上学期间,普遍涉及到早餐、午饭、午休、玩耍等常规生活,所以锻炼孩子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是关键。人们常说“隔代亲”,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十分宠爱小孩,平时的吃饭穿衣都需要家长帮助,以至于孩子自己在幼儿园时,无法及时适应这种生活。因此,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是重点。

(二)教育部门

1.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均衡,由此导致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较充足,教育督导政策也比较完善,学前教育发展较好,并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学前教育组织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相对落后地区学习、借鉴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学前教育视野投向世界发达国家,吸收他们优秀的学期教育先进范例。因为,许多发达国家在培养儿童时,都会有倾向性。例如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人格,加强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有些小孩可能会表现得比较强势,这时就需要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以免日后出现校园霸凌事件。而在美国,则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美国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或是童子军的夏令营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这些经验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学前教育有效性探索的新思路。

2.规范幼儿园教学行为

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幼儿园进行督学检查,严格禁止幼儿教学使用小学教材。对于识字、算数、书写等课程,应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设立专门的课程去教授学习。

注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来说,幼儿教育大致可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应有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教育部门要对教师来源进行审查,无教师资质的人员,是不允许实施教学的。同时,教师的亲和力、领导能力、耐心程度等,都需要进行考核。对于刚刚上任的年轻教师,应当由老教师统一指导培训并且积累一定经验后,方可独立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对于家长最为关心的文化学习问题,只有当孩子年龄达到5~6岁,临近升入小学时,可以在平时的游戏活动、绘画、手工等课程中,安排一些识字和算术的教学,以保证孩子在升入小学前的文化知识衔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发展健康品格。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童年快乐生活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炫耀孩子会的多,就强迫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同时,相关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应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参考,细化幼儿教育与小学学习的区别,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磊,李兴仁. 学前儿童生命化·生态化教育思想探索——基于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知识化教育实践的反思[J]. 文山学院学报,2014(02):105-108+113.

[2]张作岭,李高飞,冯莉. 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回归幼儿游戏本真——对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再思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02-104.

[3]王旭.浅谈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174.

[4]何善平,杨淑丽,张新娅. 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去小学化的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4):17-21.

猜你喜欢

小学化预防学前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