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练技术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7-04-25赵芬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创新创业

赵芬

摘 要: 文章从国家、社会、学校、自身四个层面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中存在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瓶颈,引用教练技术的理论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中的困难并着重进行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关键词: 教练技术 创新创业 意识培养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1.国家层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實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创业意识是活动的起点,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能够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挖掘出创业潜力,在思想意识中为学生种下一粒创新创业的种子,再通过不断引导和辅助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目的是建设具有年轻活力的创新型国家[2]。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3],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社会层面——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多媒体时代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越来越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人才服务的,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迫切所需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同比上一年增长了近28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下历史新高,2016年就业情势不容乐观,就业春天不会来临,只会更加严峻。毕业生人数剧增带来就业恐慌,因此缓解就业压力的呼声越来越响亮,需要转变学生被动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江泽民同志说:“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普遍缺乏自信、责任感,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让这些学生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情势,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和谐社会的稳定贡献微薄之力。

3.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和谐持续发展的使命

面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严峻性,要从根本上缓解这种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坚持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之路[4]。创新时代呼吁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摇篮,因此学校要和谐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主要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夯实基础,培养一批具有德智体美劳高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又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4.自身层面——提高适应能力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差,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须转变被动就业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就业时不单单是一位求职者,更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突破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至于被淘汰,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后,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更能适应充满竞争的时代生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双赢。

二、教练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教练技术的相关原理

教练技术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的美国体育运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挖掘潜能和提高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过程,洞察被教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提供一面反映其心态的镜子,帮助其洞悉自己,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回应,令被教练者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从而实现目标[5]。概括众多学者的观点:“教练技术中包括重要的四步技巧,即:厘清目标、反映真相、迁善心态、行动计划;同时要使教练技术发挥效果好,教练也要具备聆听、发问、区分、回应的四种基本技能。”聆听、发问、区分、回应这四种能力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而且难以用言语表达[6]。这就对教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要积极配备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并熟悉教练技术的相关原理,取得政府、社会行业的大力资金支持,这样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2.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1)对创新创业的内涵认识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纳入正式专业序列,课程体系不健全。

(2)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学校还有社会各界在大环境影响下,逐渐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缺乏在实际操作层面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没有匹配专业的教师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好多都是校内教师兼课,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虽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但流于形式化和单一化,挫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技术含量不高。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浓厚,主动性偏高,但存在创业成功率低和技术含量不高的共性,更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准确把握商机的意识能力。

(4)教育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创意。课堂上任教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交流环节,课堂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职院校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创自己的教育模式,加上教材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系统性优质教材,学生的创业场地和资金再受限制,这样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运用教练技术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亮点之一。

3.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优势

首先,专业优势。“平衡轮理论”要求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市场行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专业培养需求,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实习,并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这种创新精神应用到创业中,围绕自己专业的兴趣点,寻找创业的渴望点,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其次,解决社会问题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时注重以成果为导向的理论运用,比如: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给创新创业带来一丝希望,大学生可以抓住商业机会创业。如今雾霾现象严重,大学生可以在空气净化器、防毒口罩上寻求创业的机遇。再次,大环境创业政策、资源的优势。以环境为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充分把握保障政策,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热潮。要想创业成功,意识培养是前提,政府、学校、行业要齐心协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学生具有可教性的特点和要求

教练技术更注重以问话方式开发来访者的潜力。在整个过程中,坚持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是ok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具备他们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因此,我们要对教练技术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更科学的合理要求。考虑到教练技术的理念和实施的特性分析,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可教性”:①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一些企业认为虽然他们主观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但内心有抱负,急切想改变生活现状,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具备激烈的竞争意识、很强的责任意识、敏锐的市场意识、独特的个性意识和敢于挑战的创新意识。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认知水平,并具备沟通、组织等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应的教练技术理论,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潜能和可塑性。教练技术相信每个人都是OK的,学生具有可开发的潜力和素质,只要教练者加以引导与教育,就必然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家和社会层面,还是从学校和自身层面都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如今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瓶颈,急需引用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教练者的特点和需求,学生具有可教性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引用教练技术的原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亮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2010.

[2]孟益宏.创业教育,高校共青团的时代责任[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3-44.

[3]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4]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5]梁立邦,段传敏.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6]潘立.NLP培训法——管理者沟通能力的自我训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業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英文简称:TAPP)(PPZY2015B179)。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