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相的认知
2017-04-25周英杰
周英杰
寻找真相的路往往是艰辛的。然而与之比起来,说破真相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为了保护自己,有的时候难免言不由衷。
这种情况大部分是故意为之。譬如,当面称赞一个长相一般的女性说她“漂亮”;奉承单位的领导说他“英明正确”,等等。但有时这种言不由衷的情况也会完全出于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就连表态说话的人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
关于真相的认知就是如此。
通常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期待真相、热爱真相的人。由于对真相的期盼,也让我们对那些敢于揭露真相的人充满了敬意。
然而,这只是很肤浅的表面现象。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真实的想法可能恰恰相反,宁愿相信皮相就是真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残酷的和让人发指的。在大部分情况下,真相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并非是愉悦,而是难堪、羞耻、懊恼、愤怒、恐惧,至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对于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名著《皇帝的新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皇帝被几个狡猾的骗子玩弄于股掌之上,竟然光着屁股参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巡街游行,为此还一度沾沾喜喜,认为自己穿了一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透明华衣……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面对赤身裸体的国王,从大臣到底层的成年草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和敢于指出“皇帝其实什么都没穿”这个真相。
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们和皇帝本人一样,都相信自己开始时的那个直觉是错误的!很显然,堂堂一国之君绝不可能光着屁股在大街上丢人现眼,因此他的身上一定是穿着衣服的,只是我们这些人眼拙看不出来罢了。
最后出来揭破真相的是一个小男孩。他指着光溜溜的皇帝大声说:“可是,他真的什么也没有穿啊!”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事情的真相豁然呈现,故事也就戛然而止。
其实,这是一个尚没有写完的故事。或者毋宁说是安徒生故意将进一步追问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
在我看来,这个寓言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当那个小男孩站出来,勇敢地揭破真相之后在场所有成年人的反应。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位愚蠢的皇帝自然是恼羞成怒的,他身边的大臣们肯定也是战战兢兢。除此之外,那些一度为了皇帝的前所未有的新装而雀跃欢呼的旁观者呢?难道他们的心里就痛快和高兴吗?
本来,这是一场事先设计好的皆大欢喜的庆祝活动,现在却因为这个小男孩的一句真话而弄得不欢而散。这多煞风景啊!
很显然,在“皇帝什么也没穿”这个真相面前,醒悟过来的成年人的心里必然是懊恼的、羞愧的。他们羞愧于自己的眼拙和心拙。这样一个连小男孩都能发现的真相,为什么自己就没有看出来或者敢于说出来呢?如此简单的真相竟然要借着一个小男孩的嘴说出来,这无疑是说,所有这些参与围观和庆祝的成年人的智商竟然不如小孩子!这让他们的一张老脸往哪儿搁呢?
这种深深的羞愧必然带来一个逻辑上的结果:憎恨!憎恨那个无意之间说出真相的小男孩。可以预计的一点是,这个小男孩今后很难在这个国度容身了。
事实就是这样残酷:人类历史上率先指出真相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学者布鲁诺就因为比较早地指出来“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这个真相,而被顽固的教会根据庸众们的意见,烧死在罗马的一个广场上。
如前所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因为假相而得益的既得利益阶层仇恨揭破真相的先驱者,被假相所蒙蔽、所迫害的大众同样仇视、憎恨那些找到真相和敢于說出真相的先驱者。这些揭破真相的人让一般的庸众们感到了自己在人格上、思想上、智商上的多重不堪,同时也让他们因为假象的被揭破而不知所措。
寻找真相的路往往是艰辛的。然而与之比起来,说破真相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有时甚至要冒着被关进监狱和杀头的危险。尤为可悲的是,当先驱者被杀头的时候,身边一定站满了黑压压的民众。他们是专门来看热闹的。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觉悟之后的林则徐,不敢将“大清国绝对打不过船坚炮利的英吉利国”这样的真相告诉天朝的上上下下。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官场上的智者,他只想“明哲保身”。
关于这一点,鲁迅不愧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他刚从日本回国时,宁愿躲在老屋里抄写古碑,也不愿意写后来的那些“揭伤疤”式的文学作品。他的想法在《呐喊·自序》里已经说得很明白:“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没有明说,但他绝对想到了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被唤醒的这几个人搞不好会因为你搅扰了他们的清梦而狠揍你一顿呢!
(作者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