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4-25郭华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意识小学生语文

郭华敏

摘 要: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原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就像每人都看到过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谁能像牛顿那样思考: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往下掉?正是由于牛顿的这个问题才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成为无本之木。鉴于以上种种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到实处,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我们知道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而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这样,仅凭教师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却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发挥作用。面对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及学生的依赖性造成其不愿独立思考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过多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文《七色花》一文时,在师生讨论“为什么珍妮最后一片花瓣用得有意义”时,一学生的问题:“老师,珍妮为什么只是让那个双腿有病的男孩站起来走路,而不是让所有双腿有病的人都能站起来走路?”因为此学生的这一提问,文章的主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比帮助自己更快乐,启示学生帮助有困难的人”便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同时,由于此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趁此情景让学生改编课文结尾。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积极想象,为课文改编美好的结局,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

二、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問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想好了再答;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总之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传授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直接推动了活跃课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意识小学生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