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影像的双重作用
2017-04-25江融
江融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正举办的《不断革命:影像与社会变革》展览十分及时。该展览所涉及的六个主题,不仅切中当下媒体正在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且事关仍在发生巨变的诸多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变革中,影像发挥着重大作用。借助因特网和社交媒体,影像不只是反映或记录了社会变革,而且还推动了社会朝正反两方面转变,尤其是在“诉诸情绪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时代(post-truth age)”1。ICP的这个展览便是探讨我们所面对的海量影像与当下发生的社会巨变之间的关系。
展览的第一个主题涉及“气候变化”。它是从1968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宇航员拍摄的一幅《地球升起》(Earth Rise)影像开始。这幅从月球轨道拍到的蔚蓝色地球仿佛是从月亮表面升起,让人们感受到地球是如此的美丽、脆弱和珍贵,促使人类注重环保。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保局,并通过《清洁空气法》。1972年4月22日,美国各大城市有2000多万人举·和平集会要求进·环境改革。从此,世界各地每年将这一天定为 “地球日”加以纪念。当我们回望人类环保运动的历史,《地球升起》这幅影像不但被视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环境照片”,而且也被认为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
紧接着这幅影像是美国宇航局提供的一个名为《气候时间机器》(Climate Time Machine)的视频,反映1884年至2016年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屏幕不断显示从代表较低温度变化的蓝色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气温急剧升高的橙色。如果说这个视频影像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后果还不够直观的话,展厅中央正放映着美国摄影家詹姆斯·巴洛格(James Balog,1952 -)在格陵兰岛拍摄的《追赶冰川》(Chasing Ice)纪录片则更加触目惊心。这部在2012年完成的短片向观众展示了北极的冰川正在断裂消融的过程。为了向观众说明断裂冰川的规模,巴洛格说,好比是整个曼哈顿岛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倒塌的情景。而且, 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冰川倒退的速度相当于1902年至2001年100年的速度。如果格陵兰岛的冰川完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升高5-7米。
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已提供大量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刚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否认气候变化的事实,甚至说气候变化是中国人编的骗局。他还威胁要退出2016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而且在上台伊始便签署·政法令,恢复修建从加拿大到美国的石油管道这个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项目。ICP早在一年多之前便策划该展览,没想到特朗普意外上台后将改变美国外交、环保、移民、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许多政策,使得该展览变得与当下的时局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这部分展览还展出两个与特朗普当局政策相关的作品。一个是由华裔美国观念视觉艺术家陈貌仁(Mel Chin,1951-)编导的《北极是巴黎》(The Arctic is Paris)的视频短片。这部视频是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拍摄的,当时正遇到巴黎恐怖主义袭击,但摄制组排除各种困难,按计划拍摄了一位来自格林兰岛最北端小镇的因纽特人首领带着他的雪橇在巴黎·走,并述说他所见证的北极冰川融化的事实。他警告世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气候变化,北极正发生的情况将在未来影响到巴黎。
另一个是由美国“民主的现状(Democracy Now)”电台创始人艾米·古德曼(Amy Goodman,1957-)2016年摄制的印第安人在北达科他州抗议铺设从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道的视频。从视频画面中能看到古德曼正在报道保安人员利用猎狗和辣椒水驱散示威人群,令人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警察采用相同方式驱赶争取民权的非洲裔美国人。古德曼现场直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并被观众转贴到其他社交媒体上,结果共有120万次点击观看,引起网民围观和主流媒体的重视。奥巴马总统在该视频发表后数日,决定停止该油管的铺设项目。可以说,这是影像影响社会变革的一个明证。
2014年9月21日在世界162個国家举·的 “人民气候大游·”是一场由不同群体、不同诉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参与的一次复杂的争取“气候正义”的运动。美国视觉艺术家雷切尔·斯拉吉斯(Rachel Schragis,1986-)不仅参与这场游·,之后,还花费两年时间采访该游·的50个不同团体的组织者,并将它们的诉求写在“报事贴”的小黄纸片上,同时,从网络下载与该游·相关的图片,再通过拼贴和绘画的手法,将这些纸片和图片重新组合成一幅壮观的游·场面图,并用众筹小额资金的方式将该作品复制5000幅,分发到学校、社区和机关等公众场所进·宣传。该影像反映了气候大游·的复杂代表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
展览的第二个主题“洪水:难民及其再现”所涉及的难民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而且也是与气候变化有关联的主题。近几年来,因战争或气候变化引起的饥荒而从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北非等国家逃往欧洲各国的难民影像充满在电视、报刊和社交媒体上,其中跟随难民父母乘小船罹难的叙利亚男孩埃兰·库尔迪(Aylan Kurdi)的尸体被冲到土耳其海岸边的照片曾在数小时内出现在数百万人的屏幕上,成为无声控诉叙利亚战争和难民危机最有力的证据。
尽管该影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叙利亚战争和难民潮并未终止。社交媒体上不断疯传的其他影像,很快取代了人们对这位小男孩悲惨遭遇的印象。这也暴露出许多疯传的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如昙花一现,较难取得持久的效应。而且,影像被再次传播时,其语境容易被淹没、改变甚至歪曲,同一幅影像会引起观众的同情、悲伤、恐惧、欢乐甚至仇恨等不同的情绪。这表明影像在网络上传播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危险,而传统照片加上摄影师提供的图说较能避免这种误读。这可能便是传统照片与网络影像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
该主题的策展人特别从ICP收藏的照片中挑选并展出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和大卫·西摩(David Seymour,1911-1956)等几位玛格南图片社著名新闻报道摄影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欧洲难民背井离乡的照片,让观众能够从历史角度看待当下的难民问题。同时,也展出俄国自由职业新闻报道摄影家谢尔盖·波诺马廖夫(Sergey Ponomarev,1980~)在2015年花半年时间跟踪拍摄难民逃往欧洲的艰难旅程照片。相对于动态影像来说,这些静态影像更能够让观众按照自己的观看速度仔细查看细节并加以思考,而且,作为视觉档案更能够持久保存。
难民的涌入会促使接受国民众讨论是否应当接纳他们的伦理问题,同时也会引起部分民众的仇外心理。所以,如何通过影像再现难民的形象和探讨难民的问题也是这部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新闻摄影记者报道难民流离失所状况的照片之外,这部分展览还展出一位叙利亚难民青年塞尔·奥法利(Thair Orfahli)利用智能手机在与同胞前往德国的途中拍摄的静态和动态影像以及自拍像。他将这些影像不断传到推特等社交媒体,同时也传送他对这些难民的采访。被采访者均表明,他们并不希望离开自己的家乡。这种自媒体的报道方式,让观众能够直接了解难民的处境以及他们的心声。
该部分还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再现难民处境的一些作品。其中土耳其裔美国艺术家哈坎·托帕尔(Hakan Topal,1972-) 创作的“无题(海洋)”装置艺术品最引人驻足。该作品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合作定制的作品。托帕尔在网络上收集了大量与难民有关的影像,包括叙利亚男孩库尔迪遗体的照片。之后,与3D动漫影像和其他纪实影像编辑在一起,利用投影仪将这些影像放映到一个由石灰堆积的起伏平面上,该平面象征着土耳其與叙利亚的边界以及叙利亚男孩尸体被发现的海滩。该作品不仅暗喻难民如洪水外涌,同时,也暗示着网络上海量的影像,让观众在观看该作品时能身临其境地思考难民问题与影像之间的关系。
种族问题也是美国近几年引起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题为“黑人的生命(始终)是重要的”专题也同时采用传统照片与多媒体并置展出的办法。策展人从ICP的藏品中挑选了美国废除奴隶制之前拍摄的黑人奴隶肖像,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争取民权等十几幅新闻照片挂满一面展板,同时,展出了一个由30个屏幕组成装置作品,不断播放近年来发生的美国白人警察开枪射杀黑人的现场手机录像视频和新闻报道画面,提醒人们美国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
这部分展出的另一部作品是美国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希拉·普利·布莱特(Sheila Pree Bright,1967-)发起的一个题为“#1960年至今”的视觉艺术项目。她将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黑白照片与近几年拍摄的黑白照片和视频编辑在一起,通过这些影像的黑白颜色和内容的一致性来提醒观众民权运动一直没有停息,当下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与上世纪60年代的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她还认为,艺术可以是主张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便提高人们的认识,团结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一道探讨正在进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她的这个项目便是希望通过影像艺术唤起关于美国当下种族和性别等问题的对话。因此,她将该主题标签放在社交媒体上供大家参与和互动。
性别问题与种族问题是该展览另外两个相关的主题,因为有许多同性恋者也是少数族裔,他们遭受双重歧视。题为“性别的流动性”专题采用包括照片、视频、拼贴、杂志封面、推特和Instagram 账户、YouTube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探讨影像的制作和传播与性取向和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关系。当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性取向问题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之后,跨性别者(transgender person)的性别认同问题便更多地得到讨论。2014年,拉文·考克斯(Laverne Cox)等几位跨性别的美国演艺界名人在电视上公开呼吁保护跨性别群体的权益,使得美国《时代》杂志在同年6月9日发刊的那一期采用考克斯的肖像作为封面故事的人物,并称2014年是“跨性别者的临界点”。
从该专题的展品可以看出,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群体特别重视通过自制各种影像来争取他们的权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墨西哥裔美国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罗马(Gabriel Garcia Roman,1973-)本人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发现少数族裔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群体很少在艺术中得到再现。因此,开始系统拍摄这些群体者的肖像。由于从小受天主教圣像绘画的影响,他在这些肖像人物的头部加上光环,并将他们写的诗歌、证词或简历作为背景,然后通过凹版印刷法将这些肖像制作成如同圣像般的作品,题为“同性恋偶像”(Queer Icons),以此希望能够引起观众对这些群体的关注。
该展览的最后两个主题也涉及影像作为宣传工具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恐怖主义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如何利用静态和动态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招募年轻人加入该组织,并制造恐怖气氛来敲诈勒索。从这部分的录像展品中可以看出,该极端组织将伊斯兰国描绘成乌托邦式的国家,以此吸引各国人员前来加盟,并通过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穆斯林战斗人员的述说,来宣扬为了伊斯兰国圣战献身将能够进入天堂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