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深的建构

2017-04-25郑幼幼

中国摄影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集纸本技法

郑幼幼

2008年是个标志性的年份,数码摄影兴起后,中国摄影图书出版进入了数码摄影技法书时代。2009年初,我从浙江文艺出版社来到浙江摄影出版社,踏入这个领域,正赶上数码摄影技法书在市场非常火爆的时期。印象中两本标志性的出版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DSLR数码单反摄影圣经》(雷伊里/著, 2008年3月出版)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神龙摄影/著,2009年3月出版)。2009年至2010上半年,数码摄影技法书进入黄金时段,而跟风的技法书也从2009年开始,如水银泄地速度极快地泡制出来,各种带着“圣经”“宝典”“入门到精通”“大全”等标签的摄影技法书层出不穷。但因为同类品种太多,各种山寨跟风泛滥,到了2010年底摄影技法书市场已明显分薄,大部分单品销售走势呈现下滑趋势。而2011年开始,手机摄影的兴起给这类图书的出版也带来了危机。手机越来越强大的自动拍摄功能和辅助手机图像处理软件使很大一部分人无需借助相机来获取照片,依附于手机的各类移动社交软件、各种便捷的图像处理软件也不断出现。原来需要了解一些拍摄基本技术的读者现在无需再纠结技术问题,随拍随发成为可能,而数码摄影技法书一般是针对入门者或一般的初步进阶者,加上如今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很容易获得各种技术教程,阅读人群的缩水,意味着围绕着相机编撰的低中端摄影技法书的走衰成为必然。

我在浙江摄影出版社八年的工作经历恰恰映照了2008年以来的摄影出版经历的诸般变化。这段时期的摄影出版首先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环境中进行的。国内的出版社大多在21世纪头十多年完成并深化了“事改企”这桩事,本质上说是国家拨款的文化出版事业单位转为自负赢亏的企业。所以把现今的出版社比喻为图书制造厂一点不夸张。随着事改企的深入,对品种与利润都开始有了数据上的要求,必须侧重能快速生产、快速回收的选题,这决定了图书选题的类型与比例。

2010年以来的摄影策划出版是靠摄影专业出版社与综合类出版社共同努力得以维系并扩展。这段时期,技法书的出版已经不可能再有当年的辉煌,当初几家从计算机图书出版派生出来做摄影技法书的出版社都有明显缩减出版数量,技法书已经无大利可图,而摄影文化、摄影史论、摄影集的出版需要专业积累并且盈利面不大,所以一些主要涉足摄影技法书的综合类出版社(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把触角收了回去,逐渐缩减摄影技法书选题规模,有的甚至淡出技法书市场。坚持下来并且追求做深做强的是几家摄影专业出版社,以及从大众读物向影像阅读扩张的综合类出版社(比如中信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显然,泛影像阅读是综合类出版社非常看好前景的一块肥沃土壤,这类选题未来还会增加。

除了技法书王国的衰落,2010年以来的摄影出版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史论与经典摄影集出版的异军突起。以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出版策划为例,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中,浙摄社出版了“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摄影的精神》《百年彩色摄影》《出龛入龛》等摄影史论类图书。客观地说,《摄影的精神》一书以并不太完善的译文得到业界与读者的包容与欢迎,除了内容的优势,更多因为它代表了业界学者与出版社一起极力推荐摄影史论阅读的努力,这种努力在后面的整个五六年中都从未停顿过。浸泡在“美”的照片中,片面追求光影效果,被“决定性瞬间”快照美学暴晒太久的中国摄影界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一直在等待摄影史论阅读对摄影观念的纠正与开拓。各出版社都在维护这一块非常重要的出版物,但比例都有所控制以维护选题的平衡。《摄影批判导论》在2012年8月出版(莉兹·葳尔丝/著,人民邮电出版社),《世界摄影史》在2013年1月出版(内奥米·罗森布拉姆/著,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在史论类出版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影像文丛系列”都颇有影响。此外各出版社还有其他不错的各种引进版图书,像《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怎样阅读照片》《今日摄影》《黛安·阿勃丝传》《讲故事的人》《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看照片看什么》《摄影展览指南》《世界摄影艺术史》《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弗兰克之后的摄影》《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等等。而在经典摄影集方面也有不少非常不错的引进出版物,下文会提到。

行文至此,有必要说明下摄影策划的概念,比较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摄影出版的策划,它指的是构思与实施摄影出版物的出版策划全过程,包括选题构思、组稿、撰写指导、图文编辑、设计编排、图片调校、印刷呈现、材料与工艺,以及图书推荐等一系列细节工作。不过,许多摄影图书都夭折在其中某个阶段,能走完全程的摄影图书并不太多,这中间有多方面原因。近几年摄影出版策划的最大变化是意识到“策划”的重要性,并且进行有意识的实践,尽管这种实践仍未足够,仍不充分,甚至不少摄影图书仍属缺乏策划的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摄影图书的出版已经在努力与浪费精力、浪费资源、浪费阅读的图书生产方式决裂。

策划选题从来源来看分引进版与原创类两类。引进版的主要要求是妥帖地还原原版,主要涉及文字、图片、设计、装帧及材质的还原。它的策划着眼点在前期主要集中在选题遴选上,中期则集中在翻译、编辑、设计、裝帧及材质的把握上,而后期集中在阅读推荐上。从策划特点看,优质的引进版往往具有当下参考性、摄影史的节点性、特定领域的代表性。

在引进版选题中,经典摄影集是其中对图片还原要求最高的,一个出版社出版摄影图书的功底很大一部分要看出版经典摄影集的图片还原能力,必须控制好原始图片的印前调校、纸张的选择,监管好印刷过程的机台控制。相比原版摄影集,被引进的中文版,往往通过文字的翻译辅助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定价即便与原版书一样,如果印刷水准出色,加上网店的优惠折扣,购买中文版是不错的选择。但必须仔细鉴别中文版摄影集的印刷呈现、纸本呈现,如果太一般那就考虑多费点钱直接买原版吧。近几年,引进出版的经典摄影集有不少,比如《安塞尔·亚当斯:传世佳作400》《艰难岁月:爱德华·斯泰肯眼中的美国农业安全局影像》《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尤金·阿杰》《罗伯特·杜瓦诺:传世佳作500》《艺术的诱惑:摄影的前世今生》《布拉塞》《传奇布列松》《珍藏卡帕》《摄影的殿堂》《最后的度假胜地》等。

谈到引进版就绕不开翻译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摄影图书的翻译其实有四个关键:一是最好由懂相关摄影知识的译者来承担,否则难以保证对原文理解的准确度。二是外语必须足够好,否则大量的基础陈述容易出问题。三是要有几年的翻译经验,如果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翻译篇幅较短的文章尚且勉强,翻译整本书肯定会出不少问题,一个成熟的专业译者必须经过多年大量的专业翻译积累,才能基本覆盖学科领域基础的外文表述,积累经验资质,译文处理才能比较娴熟得当。新手往往不知道如何规范处理,笔下就会花样百出,超出想象。四是翻译中要照顾到读者阅读体验上的一些要求,要将原文意思充分转换、妥帖表述。近几年随着留洋学习者归来,译者资源比前几年有很大改善,人员更丰富,亦更显专业。但从学科翻译的整体水平来说,摄影的专业翻译还不够成熟,近几年虽人员充实不少,但还欠缺足够的资深译者,大多数译者涉足专业翻译领域时间不够。这也说明译界有可为,译者持久挖掘,积累坚持,专业方面可以成为一方行家。

原创类选题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读者定位、价格区间都有不同的做法,技法书黄金时代有些出版社经过多年的磨砺不断总结经验,已经把技法书做到具有出色的性价比,在销售上也有着力的图书营销与推荐,这些都体现了图书策划的深度与有效性,总的来说几本成功的技法书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技法书之后,原创类选题出现了一波访谈热潮,最先推出的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与《中国摄影》杂志合作的选题《出龛入龛》,然后几本访谈书相继面世,它们是《影响》《他们为什么要摄影》《照镜子的人》《表态》《透过硝烟的镜头》《穿越历史的回声》《寸眸之明》等。接下来史论类也有各种图书涌现,如“摄影馆·个案丛书”“摄影新批评丛书”《观看再观看》《阅读摄影:郭力昕摄影批评》《红旗照相馆》《东方照相记》《生命剧场:扬·索德克的世界》《摄影九章》《屏幕生存》《旅行的图像与文本:现代华语语境中的媒介互动》等。原创类的摄影集推出了一些新编或修订重出的经典摄影集,如《侯登科的世界(上下卷)》《壹玖壹壹: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中国:1976—1983》《经典手工影像》《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以及吕楠的几部摄影集等等。在原创摄影集方面,也有非常不错的一些出版机构独立制作的摄影集,比如假杂志编辑推出了十余种当代摄影家的原创摄影集可圈可点;艺术家刘铮及其团队倡导并主持的“蝴蝶效应”推出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系列在2016年编辑印制了第一辑十余册,是一次对中国当代摄影创作进行的宝贵梳理的开端。这类摄影集拓展性的选题策划与精良的装帧设计,以及对成长中的年青摄影家的有力扶持不但补充了主流出版的不足,而且以其前瞻性及原创精神给摄影出版带来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泛影像读物也出了不少不错的出版物,比如《中国人的一天》《看见·看不见》等,而Lens与中信合作,将杂志转为图书方式出版后,它的“视觉”与“目客”系列带来一种排版富有杂志味又很时尚的泛影像读物风格,在年轻的读者中尤其受欢迎。这些Lens的读物本质上还是时尚杂志,泛影像读物的时尚杂志化更多地针对的是休闲轻阅读。此外,广西师大出版社也做了一些不错的泛影像读物,比如《大国志》,这两家出版社在泛影像读物方面都很有发展潜力。

摄影集在摄影阅读中极为重要。摄影集主要通过结构性照片组合来实现摄影者创作表现,以纸本介质、图书形式来完成的较完善态的摄影作品整体呈现。对结构性照片组合的观看,除了通过摄影展之外,阅读摄影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展往往都有摄影集存世,因为展览有空间与时间限制,但摄影集可以跨越这些限制。此外,摄影集也是摄影家对自己作品进行呈现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自己的创作以纸本书的形式实物化,既是存留与展示的重要方式,又是自己的另一种形态的作品。摄影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当摄影创作越是数码化时,作品的实物化反而显得愈加重要。摄影集的读者属于读者链中的高端人群,这种阅读必须被扩大,因为只有大量接触经典摄影集才能建构起对摄影作品的纵深阅读,只靠单幅作品的观看是无法建构这种纵深。虽然目前摄影集的市场效应不算太大,但它会慢慢扩展。对出版社来说,摄影集的引进如果选题精准、印量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盈利的,但提印必须谨慎,一旦变成库存那就是高码洋的库存,会影响整体的运作。目前我们的印刷设备与材质都很好,但依然很难出真正的优质品,这是国内摄影书制作上的通病。

特别应指出的是,国外非常注重对摄影集的阅读,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在国外出版社与中国的出版社谈版权时往往引起一些障碍,因为国外版权方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大部分摄影集起印数比较低。因为我们尚未形成对摄影集的良好阅读习惯,而且我们的阅读往往偏功利,对于定价比一般书高的摄影集,很多普通读者会感觉“不合算”,感觉在书店翻一遍就好了,但其实经典摄影集恰恰是需要多次、反复细看的。入,要看到每一个细节的;出,要看到摄影集的大体、结构、线索、材质。而购买优质的摄影集往往反而是非常合算的,因为有收藏价值,可以观摩到很多东西,而价格一般情况下比收藏一张原作要投资小得多。其二,国外摄影集纸张的选用早已远远超出许多年前常用的双铜纸、亚粉纸了,图片的纸面呈现是以照片原作的效果为目标,并非一味追求光、亮,油墨太亮、纸面太光都会有严重反光,影响观看,所以现在各种亚光效果,或有轻微的纸质肌理,涂层还原性优秀的特种纸在高端摄影集中使用非常普遍,既可极致追求模拟照片的视觉感,又为印刷后比较光亮的油墨表面提供明显的纸基对比,让眼睛可以有张弛的过渡。其三,摄影集非常突出图片的主体地位,相当注重图片的印刷呈现效果。好的摄影集是非常经得起细看的,这就要求细节合理,图片处理合理,印刷到位,这样才能做到图片表达到位,经得起被一遍遍观看。其四,注重设计,并且注重合理设计。在纯摄影集中,过度设计是非常危险的,会极大削弱照片表达。但同时也要把纯摄影集与结合多种素材的摄影画册分开,有时图片普遍比较平,那么可以用设计来弥补,有时让图片干脆转化为素材之一倒也是个好办法,但那又是另一种对照片的处理了(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摄影画册),有时极出色的纸本画册从单张照片来看都并不怎么特别,但当它们成为一本书时就非常出彩,因為在纸本画册的各种素材的组织上,原创的综合结果是最重要的,它们远远超过了照片、设计编排、装帧或印刷等等单体的效果,它们作为书而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当下,电子阅读来势汹汹,在很多领域貌似直接取代了纸本阅读,或者可以说占领了纸本阅读的大壁江山,那么在艺术图书领域情况会如何,我们可以作如何预测?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是在不同介质上发生的,而这种介质对不同书籍承载作品是不同的:对于文字作品,可以直接取代纸本的内容呈现,所以文字书以后的制作方向如果想采用纸本那必须突出纸本体验,否则与电子阅读相较没有优势。而艺术图书,转化为电子呈现后,呈现的质量与纸本完全不同。摄影创作越是依赖数码生成,另一方面反而越会令我们去追求摄影呈现的实物感,促进实物感的回归。而艺术作品的电子阅读也并不能取代纸本呈现。从实物的观看体验、实物的收藏价值来说,转瞬即逝的电子呈现与纸本艺术图书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种纸本图书的综合性呈现所建构的纵深感,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喧嚣的移动传媒时代的一种奇妙而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也解释了作为纸本艺术图书的摄影集可预期的前景,不过前提是我们的摄影集要够得上被定义为纸本艺术图书。

(本文作者为浙江摄影出版社摄影工作室主任)

猜你喜欢

摄影集纸本技法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兰华生作品
精通拍摄技法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王饧儒摄影集《巴山魂铸铁路梦》出版